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问答/274℃/2025-01-23 09:26:03

优质解答:

张继和《枫桥夜泊》的故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张继一生,仅以此诗流传后世,但仅此一诗,已足够使他名传千古.

一千两百多年前,张继进京赶考,和天下每位学子一样,总希望那段「十年寒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岁月能得到报偿,总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放榜之日,能够享受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能得到袍笏加身的荣耀,衣锦还乡.并能在琼林宴上一睹文武百官的风采,亲见天子的龙颜.

放榜之日终至.带着满腔的期待,张继上京城去寻找自己的名字.脸上的笑容渐渐抹去,嘴角上扬的弧度由升而平而降,肌肉愈来愈紧绷,眉头愈锁愈深,心愈揪愈紧…….一滴泪竟悄悄地自眼角滴下,滑过这个男子汉的脸颊.

乾坤朗朗,白云悠悠,众人喧哗,张继不解.他落榜了!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此时此刻,他觉得众人都在看着没有考上的他,心里都在议论纷纷.羞惭沮丧的张继,低着头离开了京城.来到苏州----人称水乡的美丽之都.

和船家议好了价,张继踏上小舟.船行似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冯虚御风,止于苏州枫桥之下.船行轻疾,而张继的心却凝重万分,愁思浓得化不开.月亮西斜了,清冷的月光使万物显得孤寂,乌鸦嘶哑啼叫,使夜静得更深沉.霜覆屋瓦,霜结千草,星子亦如清霜,一颗颗凄绝冷绝.落榜的张继,早已是满脸秋霜.唉!这世界,黑暗成形,光彩已离我而去.

岸上江枫如火,江上渔火二三.已是深夜时分了,渔人还在辛苦工作.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在工作,只有张继,没有工作,亦无法安眠.今夜,是一个失眠的夜晚.

寒山寺的钟声自凝重的空气中一声声地传了过来.滑过水面,撞进张继的耳中.那钟声,在沈浸梦乡之人的耳中,只是模模糊糊的声音,但在愁困失眠的张继耳中,却是一记一记清清楚楚地撞在他的心坎上,又沉又重,令他愁上加愁.

这无眠的一夜,张继将愁思化成千古绝唱,写下了后世人尽皆知的「枫桥夜泊」.榜上无名的他,其名声竟超过当时上榜的所有人.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就没有这首好诗;如果张继榜上有名,他的名字大概只会流传当世,在这一千两百多年之后的时代,早已湮没无闻了.

世事难料,许多事物的价值,皆非当时可定.张继是上榜好呢?还是落榜好?以当时而言,谁愿意落榜?但以多年后的今日来论当时,张继落榜落得还真好,因为落榜而有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而使张继的声名不朽,那一场失眠,也因此而不朽.

张继的落榜之愁,成为他后来享千古盛名的原因.这苦事到后来竟成为美事一桩,其中之妙,值得我们深思.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凭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我来回答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作文乐园 Inc.
Www.8212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品牌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