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传统习俗---包粽子
中国的传统习俗有很多很多,但每个地方传统习俗有区别。要说一模一样的传统习俗,寥寥数几。我就给大家讲下耳目能熟的习俗包粽子吧。
粽子在家乡每年的春节前和端午节前都要包。 春节前包的粽子为祭拜天上的佛萨,求保佑一家平安辛福与家能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端午节前包的粽子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两者的意义就毫无相关的。
粽子人人都吃过,但故乡的粽子是要手工包出来的。
今年春节前我又看到外婆包粽子。 她早几天就把粽叶浸在水里,目的让它形状变态,使得变软,易于包扎。否则硬邦邦的粽叶一弯一折马上断裂,就永久吃不上粽子了。
几天后,外婆开始着手干了。她先拿来洗干净的一堆粽叶、一盆糯米,还有一碗猪肉和一些红枣放在她的座位四周。后外婆拿起两片粽叶,轻轻地扭了几下,就变成了一个像漏斗形状的样子。形状的样子做好了,外婆在粽叶里先加了三分之一的米,然后再加一两颗红枣,红枣加完后,再加米,把红枣覆盖,就像枣娃娃躺在下有软垫子上盖一床温暖的被子里睡大觉。用剩余的粽叶尾把米包裹住,再用粗线把它捆住,捆住是为了在锅里煮的时候不让米掉出来与米膨涨时不会散掉。这样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出生了,这模样称为“三角粽”。
我外婆还会包另一模型的,那叫“枕头粽”。她先把两片叶子摆在一起,然后折成畚箕似的,内加米与馅,这次加的是我特爱吃的肉。后也是把米全裹住和捆住,但形状呈四角的,像枕头吧,故取此名了。它跟包“三角粽”的步骤是一样的,只是折的方法不同,就呈现的样子不一样了。捆的时候多了个角,所以线也必须要用得多一点。
手工包出来的粽子香喷喷的,人见人馋,所以流传到至今。这习俗将一代传一代,永不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