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写到,那只鼓足了气跟牛比个大的牛蛙是笨的,她应和牛比娇小。这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应看到对方的不足来和自己的长处比较。这让我很不明白,是中国创造了钱钟书,还是钱钟书式的思维造就了中国。
我们的国家,这个叫中国的地方,似乎最喜欢它的国名,所以以“中”字发扬了风格。
正所谓“千秋已过,对手难求”。我们俨然于世界一副“独孤求败”的模样。不过用“东方不败”也许更合适,因为毕竟我们雄踞东方。
在这个地理位置下,我们总是跟日本比地大物博;跟蒙古比海运优势;跟朝鲜比经济发达
不过我们也很注意我们得民族素质。所以,我们跟日本比人民生活轻松;跟蒙古比人民工作努力;跟朝鲜比人民思想解放
同样的这套无敌定理不但挑遍亚洲,而且横扫世界任你怎样怎样,只要是话从我口中说出,你就一定不行。就算来日跟美国相比,也可理直气壮地说“你有我的发展速度吗?”。不过毕竟没有金刚钻谁也不敢揽这瓷器活,咱中国别的不说,光人口实力就占绝对得优势。
中国的“中”体现在各方面,就拿现今的教育来说。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摆出一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架势,而时至今日,我也难以不对中国教育恨之入骨。
无疑,中国的教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所提倡的是“门门通”,更是“一门精”。无论我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我们都最起码得学习文言文,函数,英语哪怕我们将来是运动员或乞丐这的的确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就全世界而论,我们的运动员是平均数学学地最好的,我们的乞丐是外语成绩是达到别国无法企及的高度的!
那为什么我要说我们的教育更是“一门精”呢?因为我们的学校与家庭都明确了我们一定要在一个方面有突出表现,虽然所有人都是同一方面,但我们的学生的考试能力绝对是难觅敌手的。这一门“精”,我们精在三个字“做卷子”。
而且,国家也很发扬风格。国家对教育得投资总是几亿几亿的,也显出国家对教育的期望,却怎么也不肯做一点决定性得改革。听清楚,我不是说没改革,这两年对发展最“素质”的应试教育做的改革也不算少了。今天,法制课安全教育;明天,捡垃圾;后天,交通安全课
国家发扬扬长避短,“中”字风格,不仅在教育上,还体现于人民生活中。比如:人人都知道迷信不可信,却还要烧各种东西,来“孝敬”老人;明明都说相信科学,却让风水先生们都奔了“小康”;天天都谈旧社会的不好,古装片还是“引领时代潮流”。
如果说世界是条轴,中国最愿做也最适合做原点——一个游移不定的原点。那样比起一边的“点”最靠近另一边,比起另一边,就去倾向这一边。
我们无敌,我们难觅对手,对手似乎也难觅我们。在别的方面我们是否真的达到“求败”的境界,我不知道但在愿意和我们“周旋”的国家里,我们的口才最好;在有这样“口才”的国家中我们最肯坚持!这是我不知道的事情里最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