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颐和园真无愧于世界上的“物质与文化双遗产”的美名。
我有幸在今年暑假慕名参观游览,从游船码头乘船过慈禧水道进入颐和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桥身突兀的拱桥,特别显眼。事前我从资料中了解到,这座桥叫绣漪桥,也叫“罗锅桥”,是北京城里桥身拱度最高的汉白玉皇家拱桥。这时我不禁想起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的背,还挺形象的。
走过罗锅桥,我们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昆明湖上碧波粼粼,堤岸上婀娜多姿的柳树倒映在湖面上,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让昆明湖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这么精湛的工艺只有心灵手巧的雕刻师才能雕刻出来。
在昆明湖的西北, 万寿山西麓岸边, 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舫, 叫清晏舫。舫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 上建两层舱楼, 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十分美观。清晏舫俗称石舫 ,在长廊西端湖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一过石舫,往左,就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据说还有一个故事呢,在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那些爱国人士为了不让他们抢走这些画,特意用石膏把每一张画都包裹起来,但是这些画在后来的恢复中还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经过艺术家们的修复,最大程度的恢复了它们的原貌。
走到长廊的尽头,就到了万寿山。万寿山绿树环绕,座座亭台楼阁掩映在丛林中。其中,佛香阁是代表性建筑,是慈禧太后每年拜寿的地方。
过了万寿山,就看见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行宫,有玉澜堂、乐寿堂、澹宁堂等宫殿。仁寿殿就是其中的一座行宫,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意为不忘勤理政务;光绪年间改为今名,意为施仁政者长寿,用于标榜慈禧自己。它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政的大殿。仁寿殿东向,面阔7间,卷棚歇山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构成颐和园内的政治活动区。仁寿门的匾额用汉、满两种文字写成。门前两旁各设一块青石,呈猪、猴状,俗称猪猴石,以象征孙悟空、猪八戒守卫皇家大门。院落内左右配殿,原是清朝九卿六部的值房。殿内陈设极其奢华。有紫檀木雕成的九龙宝座,座后有用孔雀羽毛编的掌扇和刻有二百余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屏风。殿内还陈设许多宝花篮,有一米多高,各种花朵都是用宝石雕琢而成的。大殿暖阁壁上悬挂的大“寿”,是写在绘有蝙蝠和彩云的图案上,名为“百蝠捧寿”……颐和园凝聚了古代工艺师们的智慧和心血。
我们一边听着导游滔滔不绝的介绍,一边往前走,不知不觉就走出了颐和园的正门,我不禁惊叹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回头看看,觉得“颐和园”这块牌匾特别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