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题记
一间破烂的村屋,是一间简陋的”炕头课堂“,更是一颗最美的善心。高淑珍,就是这个课堂,这个心的主人。
天还带着几分夜色,一缕淡淡的晨曦才轻轻揭开了天的面纱。高淑珍强忍涌上心头的倦意,骑着自行车去往百里外的集市,只为卖多一点的日用品;有时雪花御着寒冷落下,她强止住身体的哆嗦,而走街穿巷对着一户户冰冷的大门推售。“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高淑珍说的时候眼中溢出满足与欣慰。
一间破烂的村屋,是一间简陋的”炕头课堂“,更是一颗最美的善心。十五年前,高淑珍的儿子4岁得了类风湿,落下残疾,不能上学。她心疼儿子,就在家办了一个“炕头课堂”:老师就是女儿,学生是5个孩子(她把附近几个肢残的孩子也接过来了)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朗朗的读书声就从她的家里传出。
中午,阳光灼热大地。高淑珍母女大汗淋漓的与孩子们吃着大锅饭,每当她们看到“学生”们狼藉的吃相时,眼中的疲倦无法阻止满足像爬山虎般占据她们的心灵,像是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到了夜色稍近时,“课堂”结束了。看着一个个在残阳下拉长的残缺身影远去,高淑珍母女双眉不住展开,眼中流出丝丝同情,烁出慈祥的光芒;显出的皱纹如同关爱的相叠。
一间破烂的村屋,是一间简陋的”炕头课堂“,更是一颗最美的善心。十五年来,“学生”由5人增到近百人。单车不够接送,咬牙买了面包车,为了孩子能舒服点,更直接让其住在家中……高淑珍母女劳了十五年的心血,为一群本不相关的肢残儿童筑了一条又一条的人生路。在他们的残缺中注入爱与善,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尊与强。
高淑珍的善与爱,是一间育人子弟的“炕头课堂“,是十五年不变的坚持,是一个个身残心不残的少年,是人性的闪光,更是在世俗间一种绝伦的美。这种美源于心中,更是在碌碌众生间,那不朽的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