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弄堂是风姿绰约的。她安安静静地,如同蛛网一般撒遍了整个上海。
我并没有在弄堂里生活过,我的童年也并不属于弄堂。但我从我充满了田园风味的童年里猛然瞧见了上海弄堂的别样韵味。那就是老。
弄堂老,老在历史,老在居民,老在斑驳的屋檐下倒挂的咸鱼。我现居的大楼下就有一块小小的老上海,从窗口俯瞰下去,被铺陈了岁月的瓦整齐地站成了一排排的老房子,狭窄的过道像是脉络,连接了一户又一户。现在仅存的似乎只有这些表面上的老,但里头的物是人非又有谁懂?我曾亲眼看见一个打扮时尚的年轻人摇摇晃晃地走进了这座小世界。
上海长大了,弄堂也老了。像个孩子淘气地挣脱出母亲的怀抱,却又是的的确确离不开她的。弄堂的衣裳破旧了,但仍保留着当年不变的潮流,让我想起那个浅唱着夜来香的女子,一脸迷醉,惹人爱怜。如今,女子已成回忆,而弄堂却始终在那儿立着。
弄堂里的老人都记得那些已经老得无法动弹的回忆。 一家人烧饭飘开了满弄堂的香,一群小孩子能掀翻整条弄堂的顶。夜半的打更声,清晨的吆喝声……弄堂的老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新。
上海人爱热闹,也爱管闲事,大事小事都会引起一整条弄堂的关注。这和北京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这种邻里关系, 让以前的弄堂石库门极为安全。一有陌生人大家都会注意。小孩子的时候,晚上睡觉都不关门,老人有时习惯睡在门口地板上,和邻居阿婆聊着聊着就鼾声震天了。到了夏天,狭窄的过道便更加狭窄了,老人和小孩都从门洞里出来,端了张椅子,用凉水冲一冲,就开始“噶三胡”了。
还记得九子活动吗?在弄堂里生活过的他们希望我们能在现代化的操场上重温当时水泥地上的快乐。“扯柃子”时仰望苍穹,盯着那个不断冲上天空的渐渐变小的黑点,再看它落下,重新回到那根细绳上的那种喜悦,是现在我们这种压力下所无法体会的。还有“套圈子”、“跳筋子”、“打弹子”、“造房子、“抽陀子”、“滚圈子”、“顶核子”、“掼结子”。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无法感受到的,充斥了整个童年的天空的快乐。
如今老上海的生活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但我们仍旧能够看出当年老上海的沉稳节奏。
田子坊的石砖地,城隍庙的商业街。虽说上海已经被铺天盖地的国际性文化笼罩,但依旧不变的是他骨子里可爱的弄堂精神。他已随回忆淡去,但回忆却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里。
千万不要忘了老上海的风采。再见了,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