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乡苏州的名人,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费孝通,他一生经历坎坷,而他身上的故事却感人至深。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苏州吴江,4岁时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吧),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在吴江和苏州读完小学,又入东吴大学附属一中,高中毕业时直接升入东吴大学医学预科。两年后,因受当时革命思想的影响,决定改换专业年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专业年考取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年通过考试取得公费留学资格,第二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留学年完成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抗日战争的漫天烽火中,他毅然返回祖国,继续进行中国内地的农村社会调查。
最让我感动的是费孝通出国前的那段经历。他与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做调查,费孝通因迷路而误踏虎阱,腰腿受伤,而王同惠去找人救援,却不幸坠落悬崖,溺水身亡。一个美丽温柔的新婚妻子,一个志同道合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伴侣,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对他的打击有多大啊!然而费孝通没有怨天尤人,就此止步,而是昂首挺胸,勇往直前。这正是他特别值得称颂的地方,也是他能成为屈指可数的社会学家的原因。
费孝通一生成就卓著。《江村经济》一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著作,国外很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都将其列为必读的参考书年,费孝通获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年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年当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他一向倡导“三勤”:脚勤、脑勤、笔勤。脚勤就是“真知亦自足底功夫”,也就是为了社会调查和实践,不辞辛劳,要亲自走遍千山万水。脑勤就是“事迹易见,理难相寻”,也就是要将从西方学来的学问变成为研究中国、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利器。笔勤就是“处处留意皆文章”, 也就是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实践、写作。他一生写的文章不可胜数,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不可估量。“三勤”所反映的都是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祖国的挚爱。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费孝通,一个享誉全世界的社会学家,一个毕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中国学者。
(指导老师:钱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