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里,多半是游戏。当时我生活在山东省临沂市一个偏远的小村庄,也许是距离的原因,改革开放的春风比别的地方来得晚一些,所以作为孩子的我们,所有的游戏玩具都是自创且免费的。
跳房。先是用石块在地上画出一个像“用”字一样的图形,每个格大约有一平方米,然后找一块厚度约有2厘米的瓦片,扔进“用”字的格里,跳进去踢着它前进,每次前进一个格,瓦片只能踢到前面相邻的一个格里,不可压线,出错便轮到下一位踢,最先踢完所有格的算羸。
打锁。这个游戏的道具全是小木棒。首先做锁头,将一个长约30厘米、直径2厘米的小棒的两端削尖便做好了,然后用一个长约1米左右的小木棒敲打锁头的尖端,在锁头跃起的片刻,立即横挥一捧将锁头打得越远越好,另一个玩家则向相反的方向打,谁打得远谁羸。
打儿化音)。那时的村庄里,如果你够细心,在一些平整的路面上会经常发现一些不到碗口大的小洞,深只有2-3寸,这里便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游戏场所,这种游戏称作打儿化音),除了要有一个小洞外,游戏的小朋友每人还需要一个自制的工具,就是制作也挺简单,我们经常在一些小沟里翻动,寻找一些打碎的碗、碟的碎片,然后用一小块坚硬的石块敲打碎片的边缘,将碎片打磨成得圆圆的,直径大约有两平方厘米,放在手心里,用另一只手的中指弹出去。
扔沙包。这个游戏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但对我们来说就比较高级了,我们一直到上了初中才接触到。当时我们的学校叫“文墥镇中心初中”,是个老校,现在学校搬到南面去了。那时,学校的南墙里边有一个小死胡同,两面是墙,正是扔沙包的绝佳场所。一下课我们便跑到这里,分成两伙,一伙在两头扔,一伙在中间躲,沙包打到谁谁就要下来,一直到把中间的打完,然后两伙换位,游戏虽然简单,但大家都玩的兴趣盎然。
儿时的游戏虽然简单,但它们曾经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欣,我将永远记住它们并留在这里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