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回家之后,身体就一直处在“上火”的状态,任凭几杯绿茶几碗绿豆水的灌下去也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母亲说是因为水土不服,这让我觉得非常奇怪,与我相伴了二十多年的家乡的气候,怎么倏然的因为我一年的离开而让我觉得“陌生”。突然从心底由然而生出一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与难过。
不知不觉间,南方小城的点点滴滴,已融合在我的身体里,
是的,在一座南方的小城读书,九百多公里的路程,不仅是地理上差距,更是思乡的距离。因为是一座小城,因此交通不是很便利,这使得每一次回家更像是一次长途的旅行。颠颠簸簸中,潮湿变成了干燥,高温变成了凉爽,古香古色的城楼被家乡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听不懂的方言化成了镌刻在骨子里的家乡话,根须垂地的榕树逐渐的消失在脑后,高大笔直的杨树重新屹立在了身旁。在不知不觉中,就这样当起了候鸟,在寒假与暑假间,匆匆的往来于南北之间。
忆起初到小城时的状态,感觉早已模糊难辨,只记得当时自己和母亲都不禁的落下泪来,满腹的委屈与不满不知向何处倾倒,只是不停地呢喃反复叨念“意想不到”,对于当时的自己,这座小城太过破旧与落后,狭窄的街道,迟滞的交通,这座小城就像一个发育畸形的孩子,从头到脚透着没落与遗弃的气味。它,与自己想象的华灯闪耀,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生活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差距。心中的落差已经可以塞得下几百座珠穆朗玛峰,放弃大学重读一年的念头百千回的在心头萦绕,像挥之不去的魔咒一遍又一遍的诱惑我将它念出。
现实,就是当下呼吸的空气,就算逃避也不能停止呼吸。当你深吸一口气时,让自己清醒清醒,明白了就算一头沉进最深的海沟里依然存在着空气。
一直欣赏一句“既来之,则安之”的话自己的成绩果实,即便是酸涩难忍,那也需自己品尝。想到这里,心里即便是再凹凸不平,也应该填匀了。
在小城里读书的日子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艰涩难过,时间似乎也要适应小城的性格,将自己雕刻的细腻而微妙。在这里,我好像都不认识了时间一般,在静静的体会当中走完蜿蜒的时间小路。没有车水马龙,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喧嚣的人群,这些在这里只是电视广告中的画面,这里的人,是生活在画里,生活在诗里,生活在一首古老的歌谣中静待人们细细的咀嚼与品味。那一波碧绿的江水,吟唱着诗歌,荡悠悠的将整个小城催眠入睡;雨后的榕树招摇着绿叶,长长的垂须轻柔的拂过每个人的脸;古老的牌坊,悠久的民居,曾经上演过无数故事的舞台凝固在历史中,犹如黄灿灿的琥珀,在午后的阳光中静沐着惬意,含情脉脉的注视着每一个踱过时间的人。
最让人感到恬适的画面,是那三三两两的熟人聚在一起品评茶盏香茗,或是一人静坐树下自斟自饮。无论怎样,茶,俨然已经成为了小城不可缺少的一味“调料”,将静谧发挥到极致,让休闲灵动的舞进小城每一位居民的骨子里。记得期末考试考完的那个晚上,和三两个同学坐在楼道里淋漓着最皎洁的月光,看着茶壶里徐徐的烟气,吮吸着自然最纯美的味道。回荡在舌尖与胸腹里馥郁清香的气味,绵柔像锦绸罗缎,包裹每一条疲倦而又乏累的神经,轻灵如魔法云烟,沁入每一个躁动不安的细胞。就这样,时间的步子犹如夜晚噪鹃喉间音符的流动,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午夜时分。
人,有时太过粗糙,总是让匆匆一瞥的片面蒙了自己的双眼。人的细腻,是需要时间与耐心的打磨,久而久之,慢慢就体味出了事物不同的芬芳。
“生命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都要自己去尝一尝”。三毛的这句话最勇敢也最真实。进入到南方的一隅,抑或是多彩繁华,抑或是平淡无奇。不论怎样,走进了小城,融入也好,相离也罢,不亲身体验游历一番,它的美妙又怎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