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虞世南的《蝉》,爱的是那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饮吸清露,高洁清远,所以蝉声才可以流丽响亮,而非凭借秋风一类。蝉被看做纯洁的象征,蝉声更是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颂,以抒发高洁的情怀。
如今却是又到了蝉鸣季,随之而来的便是绚丽的七月,内心深处总觉得夏季只应该有赤日、蓝天、碧树,然后有一股热烈激昂的风来染色,便有了墨绿、水绿、深翠绿、淡绿,有碧蓝、蔚蓝、宝蓝、藏蓝,亦有朱红、玫瑰红、枣红、杏红。可从未等到过夏风来染绿枕席,推开窗便只有灰白色的楼和灰蓝色的天,只有偶见的几点暗绿映入眼帘,却又显得是那么单薄而寂寞。庆幸的是仍有蝉声从窗外袭来,用这大自然的语言、用这欢悦而惆怅的叹咏调来咏唱一曲曲夏的赞歌。蝉鸣如同一张网,从天空而来,罩在凌乱的楼宇上,罩在浮华的市井上——这久违的、自然的天籁。
细听于蝉鸣,乃知那弥望的绿中奏着的是一场声势浩大、气势恢宏的合唱。这些天生的音乐家,从不曾有过指挥,亦不曾有过乐谱——那都是些人类的拙物,若把它们安在蝉之上,便是抵灭自然造物之奇。闭眼寻觅那曲调:开始先由低音一阶一阶地升入高音,随后便是和声,时而低沉,时而高亮,时而急促,时而绵长,相称相生,音韵和谐;时快时慢,节奏分明。那分明的曲调,或许是蝉变幻着的心绪,汹涌如浪时,拍打着你心中的沉积,卷走你放不下的轻愁;温柔如梦时,是一唱三叠的情歌,倾诉不尽的缠绵与柔情。忽地,曲调骤停,只觉余音渺渺。短停乃高潮前奏,长停乃一曲奏罢。遂又响起,抚慰听众之焦虑。这次却如同山间小调一般,南边蝉起调,北边蝉应调,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好不欢腾热闹。
蝉从不知疲倦,为何?却不想它们在阴暗闷湿的地下等了整整十四年只为这一夏的悦咏。然而它是属于自然的,而非这嘈杂不得安宁的都市,都市人迷狂于红灯绿酒,如何听得进这自然的乐诗。人们记的只有蝉幼虫的营养价值与美味,掘地三尺,赶尽杀绝。却不知蝉鸣响自城市的凉柯,是这城市中挣扎着的最后的音乐。
蝉鸣如风,是止不住的悲悯,是深沉的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