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速、飞快、神速。
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幕:在人民遭受自然灾害时,解放军赶来救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应灾能力像中国军队这样出色!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既有1998年抗洪中扼守长江险堤的济南军区某摩步师,又有在2003年决战“非典”中立下战功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医疗队,还有在2008年初春抗击冰雪灾害中一展雄风的广州军区某陆航团;抗震救灾是对我军战备建设的一次全面检阅,我军向世界展示了强有力的作战元素:
反应速度——地震发生后不到10小时,就有1.2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进入灾区,我军历史上单兵空运记录被刷新。
指挥组织——在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安排部署下,13万大军和4万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在10万平方公里的灾区同时展开救援,空地联合,多兵种联合,忙而不乱。
国防动员——部队抢险兵力运输,首次大规模征用民航运输力量。在气象水文、导航测绘等高科技领域,军地联动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的紧急时刻,俄罗斯紧急支援的米-26大型运输直升机,及时把装备和人员运送至大坝。
后勤保障——野战救护车、自行式炊事车、临时加油站、食品供应站,武警部队的视频传输系统,军队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以及首次投入实战的新一代野战医疗方仓……投入了这次救灾的现代化后勤装备多达201种10万台(套)。军队战略储备经受住了考验,近年来我军着力构建三军联勤保障机制经受住了考验。
专业装备——生命探测仪等便携式生命救助设备的运用,为抢救生命赢得了时间。15颗“北斗星”与“北斗一星”卫星系统,为部队引导这救援之路。生命营救、道路抢险、城市爆破、废墟清理……工兵团与武警水电部队专业队伍科学救援,来自全军的百余支医疗防疫队员治疗伤员30多万人。
在世界眼里,这一切,是告别战争多年的中国军队的新面貌。一体化、信息化……今天的人民军队,正在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中实现着跨越式的发展。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军之道,也是强国之到。
兵贵神速,保家卫国,这是人民的嘱托,也是人民军队走向未来的必然要求。
指导老师:杨宏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