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语:《随想录》是巴金在晚年完成的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今天在图书馆偶然间发现了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合订本,这是非常难得的,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是节选本,并且还很贵,而这本三联1987版的书确只有8.8元,所以赶紧借来一看了。并决定从今天起把一位知识分子的良心展现于大家面前,也把自己的一些胡思乱想发一发。
总体感受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西方的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俄国的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大家,而《随想录》就是中国的《忏悔录》。它没有优美的词汇,有的只是一颗心,用这颗心构造了一个文革博物馆。这就是我的初读随想录的最为真实的感受。
读随想录总序(2005-9-28)
感觉总序写的是言真意切,所以摘秒如下:
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在林彪和“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我被剥夺了整整十年的大好时光,说是要夺回来,但办得到办不到并没有把握。我不想多说空话,多说大话。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变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由这篇总序,我感到巴金先生随想录只是想说自己应该说的话,至于结果如何,只有做为无力的叫喊留给世人评论了。
读“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P9)
这篇随想巴金先生回忆了“四人帮”时代的文字狱、焚书的情况。林彪和“四人帮”时代,除了他们喜欢的和对他们有利的书以外,一切都不准印,不准看。他们还搞过焚书的把戏,学习秦始皇,学习希特勒。他们煽动学生“破四旧”,一切西方名著的译本都被认为是“封、资、修”,都被大破。结果导致那七、八、九年间很少有人敢于挨一下西方文学名著,除了江青,她只读了少许的可怜的几本书,就好象整个中国就有她一个读过西方作品了。自已无知还以为别人也同样无知,这的确是可悲的事情。
巴金先生还分析了多印的必要性。他说西方文学名著有汉译的本来就少,旧社会给我们留的少,十七年间出现过一些新译本,但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经过破坏后,在书店发卖的西方汉译实在少得可怜。因此书店门前读者常常排队购买翻译小说。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是多么热爱知识呀,现在不用排队了,可是真正读书的人又有多少呢?巴金在文中还说:即使我们要批判地学习外国的东西,也得先学习,学懂了才能够批判。像“四人帮”那样连原书也没有挨过,就用“封、资、修”三顶帽子套在一切西方文学名著头上,一棍子打死,固然痛快,但是痛快之后又怎样呢?这使我想到了熊十力先生教训徐复观的几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可是效果却是不同的,徐先生因这几句话,而改变人生。而巴金先生的话却只成为无力的叫喊。
读“怀念萧珊”(P16)
这篇文章我是在中午应该休息的时候读的,我是含着眼泪来读的,我是满怀着对文革迫害人性的怨恨而读的。读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巴金先生这篇文章,在真情中达到了对那个愚昧时代的控诉。
萧珊是巴金先生的妻子,巴金比萧大七岁,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却在那个没有人性的时代而永决。巴金先生评价萧珊: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萧珊曾经译过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巴金先生评价虽然这些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他们是一种享受。由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发现巴金先生对妻子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在这些话语里面包含了自己对妻子永恒的爱。
在这篇回忆中,我看来了文革对人性的迫害不仅限于肉体,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打击。文中提到周信芳的夫人在逝世前经常被打手们拉出去当作皮球推来推去,打得遍体鳞伤。有人劝她躲开,她说:“我躲开,他们就要这样对付周先生了”。萧珊并未受到这种新式体罚。可是她在精神上给别人当皮球打来打去。这主要是想用自己多受一点精神折磨,可减轻对巴金先生的压力。
文革把人性彻底暴露了,但是在那些丑恶嘴脸的背后,偶而也会露出有限的几张善良的关爱的面孔。为巴金儿子看病的护士长,萧珊曾经当作自己儿子照顾了很多年的一位亡友的男孩。这个男孩专门从北京赶来,只为了看她最后一面。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并不象钢铁那样。他得到电报后,他爱人对他说:“你去吧,你不去一趟,你的心永远安定不了。”文革是人性之恶的突现,但是人性毕竟还有善,虽然少得很可怜。
文革对于文化的迫害,影响巨大。巴金先生在文中说:为了纪念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朋友,想到他们不能把个人的智慧和才华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我万分惋惜。由此我想到了在文革中死去的很多人,象顾准夫妇、傅雷夫妇。其实想一想他们只不过是知识分子而已,为中国解放立下汗马功劳的很多元帅、大将都不能幸免于难,何况一介小小的知识分子呢。我想文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人的消灭,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摧残,这种摧残才是最要命的,因为他加重了文化的断层,中国现在已经具有很少的民族性了。
从巴金先生这篇随想,我认识到文学的作用,就在塑造灵魂,但塑造的过程要注意方法,读书的广度,才能保证自己不被书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