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2005年高考作文60分-1

高中/其它/2753字/412℃/2025-04-19 18:16

专家支招:锁定2005年高考作文60分-1

作文,高考语文的重头戏!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中,锁定这弥足珍贵的60分,取得理想的成绩?

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采用同学们在平时考试中经常碰上的三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我们拟了三道作文题,请来各方专家以此“作文”,为大家答疑解惑,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在2005年高考作文中取得好成绩。 作文如何是好,专家为你支招

第一题 话题作文:作文与做人

“老师似乎只教会了我们如何把作文写得花团锦簇,却没有教会我们做人。同学们经常都是写作文的时候一套:激昂文字、批判社会的不良和黑暗;做起事来又一套:满嘴脏话,不讲公共道德,随意损坏公物、乱扔垃圾……这让我觉得非常痛心和失望,如果学习不能教会我们做人,如果一作文就要言行不一,那我们受教育、写作文还有什么意义?现在我一想到作文就觉得恶心,更不愿意去写作文。马上就要高考了,我的语文成绩特别是作文成绩却一落千丈,我该怎么办?”

这是我们收到的一封来自湖南省临湘市某高中一名高三同学的来信,请以“作文与做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各写一文,为我们的读者答疑解惑。

答题人:心理学者、伦理学者、高中语文教师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学博士 张红安

看了这位同学的来信,感受很深。确实,在我们的人生中,总是会遇上很多迷茫,甚至痛苦挫折。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更是如此。由于青少年特有的热情和激情,我们的同学常常都是一些理想主义者,心中怀着美好的愿望,希望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世界,希望周围的人也都是完人;可同时我们往往又都是一些愤世嫉俗者,不能容忍这个世界有一丝缺陷,不满意周围的人有一点不足。

但是,人生并不是只有光明美好的一面!当然,也绝不是只有黑暗丑陋的一面!这个世界,其实是光明与黑暗、美好与丑陋并存的,我们绝不能因为黑暗和丑陋的存在,就抹杀世界的光明与美好。学习,教给我们全面认识世界的方法,特别是语文,它用文字向我们叙述世界,从而引导我们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而作文则让我们把平时的所学、所思、所感,用文字记录描述出来,从而帮助我们总结反思,推动我们的认识发展,这将有利于我们的心理成长,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利于我们培养和发展自己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来信的同学能自觉地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一遇到理想与现实有冲突和矛盾,就灰心失望、甚至逃避,却是不应该的了。一个真正心理成熟、人格健全的人,应该能积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不如意,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并更进一步地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不美好,不但“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

成长的过程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面对矛盾,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同学们不必着急,更不应该害怕和逃避,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它。我们既要拿出青年人的热情,去面对世界美好的一面;更要拿出青年人的勇气和激情,去改变世界不美好的一面! 理想道德,从我做起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 黄桂霞

“才德兼备”,人如其文同样优秀,确实是一种理想的道德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常常是“才”和“德”分离、“文”与“人”不一。正如上面的读者来信中说到的,自己或者自己的同学言行不一,一面“激昂文字,批判社会的不良和黑暗”,一面却没能脱离出那个被自己批判的群体,而是其中的一员,在他们自己身上同样发生着那些他们所不屑的行为。特别是在原本神圣不可侵犯的高考中,也出现了种种舞弊行为,为了能取得高分,我们许多正处于花样年华,本该纯洁无瑕的考生,却采取了抄袭的方式来对付高考作文——比如2003年的海南考生作文涉嫌抄袭事件,又比如刚过去的2004年高考中的重庆考生满分作文抄袭事件。

因为自己和身边同学的“才”“德”分离,“文”“人”不一,我们来信的同学就怀疑迷惑,甚至灰心失望,这是可以理解的。高考场上的“才”“德”分离,“文”“人”不一,更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谴责和批判。但是,对这些现象,仅仅是怀疑迷惑、灰心失望,或者仅仅是批判,都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向内反思,从自身做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

以我们来信的同学为例,面对自己和同学的言行不一,为什么只是不满和逃避,害得自己成绩一落千丈?为什么不试着勇敢去面对自己和同学的错误,改变自己进而影响同学,大家一起进步,把文也作好,把人也做好呢?以高考场上的抄袭事件为例,除了批判,除了不参与这种舞弊行为外,同学们更应该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在高考场上,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好作文,用实力来说话,来打击批判那些抄袭舞弊的行为。

“才德兼备”、人如其文一样优秀,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境界,而理想道德境界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

还作文真正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作者:重庆市29中语文组 罗冰花

我们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语文教学要“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其实,这也应该是我们的作文的目的所在。

但是,在以往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对作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意义,存在严重的误读:一方面,作文的“人文性”往往被直接等同于政治性、道德性,以我们前些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很多题目都带有浓厚的泛政治、泛道德色彩,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坚强——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等;考生一提笔,常常是这个写舍身忘义,那个谈生死考验,满纸都是“奉献”、“伟大”之类的词,却明显脱离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对作文的“工具性”的理解更为混乱,有人将作文作为衡量政治觉悟、道德水平高下的标准,要求高考作文题目要出得革命、文章要写得崇高,仿佛只有这样,才是好题目、好作文。而不少人则完全将作文当成了应试工具,只求在高考中得个高分,别的什么都可以不顾。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成了新“八股”,高考时很多考生都用套构、宿构、猜题、押题,用背诵、复制甚至抄袭、作弊的方法来应付高考作文。

我们一直批判的高考作文中的“假”、“大”、“空”等现象之所以会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作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含义的误读。那么,什么才是作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真正意义呢?作文的“人文性”,应该在政治性、道德性之外,还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它应该从关注我们同学的人格、人性出发,以语言文字特有的艺术感染力,使同学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关心思考现实社会问题,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从而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起健康的个性。而作文的工具性,绝不是说作文是政治道德评判的标准,或者是高考取得高分的工具。而是说作文是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注重培养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同学们能够掌握、运用、驾驭语言文字。

  标签:高考
<上一页1下一页>

图文

MORE+
  • 四年级|记叙文西红柿和黄瓜

    你们不知道吧,西红柿和黄瓜从前是一对冤家呢!它俩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细细讲给你听吧!西红柿遇事圆滑,...

  • 初一|散文相思柳,情倚春深处

    碧树风清,疏枝云淡,时光漫细还。端坐窗前,看铮然岁月幻化成烟,看三月桃白换却梅冷雪消。几番寒暑辗,几...

  • 四年级|其它“南柯一梦”后传

    自从这书生做了那梦之后,他又一次喝醉了酒,醉熏熏的在那棵树下睡着了。朦朦胧胧中,他再一次离开了家乡,...

  • 高二|散文被时光错过的爱

    E度还没有准备好,一切就要开始了吗,我想结果开花了——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的天气变的像夏天,闷闷地,空气...

  • 五年级|记叙文一件高兴的事

    暑假里的一天,太阳把地面晒得暖乎乎的。泥泞的小路上没有一个人,偶而有一条狗在路上跑着,但也是急急的。...

  • 高三|散文小男孩的自述

    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命运似乎已经注定,注定我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没有妈妈,没有爸爸,我就象一棵无人...

  • 推荐

    MORE+
    Copyright © 作文乐园 Inc.
    Www.8212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品牌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