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洪流汩汩后涌,当千年的岁月湮没了所有风起云涌的人和事,世界却永远为一个人留着一席位置。他高大伟岸,是千万人所唤的“孔圣人”;他颠沛流离,是定格于史的“鲁孔丘”。他似乎永远是那个身着素袍,白发垂髫的老者,双手微拘目光辽阔,注视着这世间的悲喜交替,世事轮回。
难以去考究他的年少和成长了,谁都无法揣测出那个出身寒门,背负着“不礼”之罪降生的少年孔丘,是如何变成后来名盛天下的大师的。我只知道自从他背负起“礼治”“大同”,踏上那条理想之路的时刻开始,孔子就已经注定了一生的漂泊和孤独。他难觅知己,纵使有三千门徒,七十二贤士,能交心者有几人?他四处碰壁,长沮桀溺的不屑,荷蓧丈人的不满,晨门的不解,甚至于一个装疯的接舆,都特意跑过他的马车,道一句:“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惊骇之余,他欲言,他想张口将心中一股理想之论滔滔而出,但接舆早已跑远,只留下他郁结于胸的一抹惆怅,然后化为疾风与马蹄,继续飞驰在那没有尽头的游学之路上……
这样的孔子让人慨然,甚至让我有些心疼和疑惑,为什么要执著成这样?为什么明知不可为却苦苦坚守一个高不可攀的信念?就像彼时他困于陈蔡之郊,饿得站不起来也仍在高声讲习诵读,那样的决绝。连最敬爱他的弟子都有了怨言,他们不解老师这种连生命都可抛却的淡然从何而来。于是孔子召来了子路子贡和颜回,却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呵!多么直白的诘问,这是天下人给他的问题,也是他一生都在解答的问题!他将它抛向自己最钟爱的三个弟子,却只收获了颜回一人的答案。果然,只有那个“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懂他,他知道老师心中的愁苦与孤独,更知道他不定的信条是扎根于灵魂深处对理想的誓死捍卫,不弃,不舍。于是颜回高呼“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而一旁的孔子早已经热泪盈眶。他不是犀牛也不是猛虎,他是一个“率彼旷野”的孔圣人,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追梦人。尽管这旷野似乎永远也望不到边,但他依旧会跑下去,跑到精疲力竭,跑到穷其一生。
孔子已经逝去千年,却从未离开我们半步。冥冥中他的眼神一直漂浮在天地之间,智慧的,仁爱的,通达的,而最炽热的那一抹,一定是理想之光,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