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城

高三/散文/1337字/496℃/2025-05-22 01:36

这个世界上,有的地方只有一个季节。在此我宁愿臆造一座秋城,作以玩味。

他们是后来移居到秋城的人。就像渔人误入桃花源,是一种幸运的偶然。事实上这一群人的集聚一直是一个谜,他们始终是当局者,钟情于秋凉这一感觉。他们有着各异身份,背景。迁客骚人屈居于此,也有许多草根平民情愿默默隐居。他们是安逸的,因为他们能在城中寻得一种理想状态。

秋城中的人很少交谈,虽然他们同是炎黄子孙,但时代不可避免地演化成了一种隔膜。因此城中所有人都感到兵荒马乱,无法投入正常的生活。大家身着不同服装,每个人的眼光都是审视的,没有人敢大胆地认为这是东晋的陶潜所谓的桃花源,反之,他们对于战争敏感的神经开始作祟,因而谨言慎行。

秋城中没有四季的概念。风是千篇一律的萧索,景色亦是颓然一片,在这城里,凋败是永恒的主题。然而城中人潜意识中似乎默认了这一点,抑或是偏爱于此。他们溺亡在自己的悲怆心境中,无可自拔。

范仲淹因为被贬而流浪到这里,在得知自己的境遇时,他不想被放逐到一个孤独的地方,更不想在自己的人生低谷中越走越深。他要跋涉。蹊跷的是他邂逅了秋城,并得以寄托心情。这里没有朝野上的阴影与钩心斗角。他仿佛在一幕幕秋景中释然,他开始怀念友人,那些同他品咂寂寥的生命中的过客。这已经是他在这里待的第21天了,然而天气没有更加寒冷,他写作时也不用被寒气折磨而缩手缩脚。范仲淹暂且不想离开秋城,他觉得还不是时候。

秋城的水也是一副将枯之景,没有汨汨而流的闲适,也没有波涛的汹涌。它的体温始终冰凉。此刻,屈原正在水边好奇的张望,他觉得自己闯入了无人之境,这周遭的一切都不是楚国的模样了。他想着奸诈人的阴诡,想着已成残局的楚国的境况。忽而有了文思,他便小坐,推敲斟酌,字字句句宛如秋水的行迹,让人心生凉意。这时,一个穿着长袍的人蹑足走来,他的表情暴露了他的忐忑。现代文学的代表郁达夫显然不敢相信他眼前的一幕。这个人的背影真的太像屈原了。他颤声问道:“屈原先生?”实际上紧张早已使他无法思考,他疑惑屈原是否能接受这个称谓。然后郁达夫看到了一张布满沧桑的脸,鬓角有了许多的银丝,郁达夫的第一感觉告诉自己这就是屈原,是迎着风站在汨罗江畔的那位先哲。他一瞬间无法记起那些繁文缛节,只是拱着手以表敬畏。

郁达夫对屈原谈了自己家乡的秋天,虽然几经斟酌,但两人的交谈仍不是很顺畅。但屈原似乎非常欣赏这个一脸清秀的年轻人,对他口中的秋天也颇有感觉,他甚至说很想去体验一下秋雨,更想置身于秋晨深深呼吸,摒弃浊气。屈原同样一吐不快,他将政治的黑暗一一披露,言语间是难以掩饰的愤怒。郁达夫的思想飞快地着,他在聆听着。两束奇异的思想火花借助中国的文明相碰撞,是这般酣畅淋漓。在这过程中两人暂时忘记了各自的身份,思想的交汇冲破了所有隔膜,成为超越一切的力量。

我为何能执笔记录这一切?因为这些场景都被我远远的见证了。我同样是一个钟情于秋的人,徘徊在秋城中的同时,我目睹了这不可思议的相遇。每个人心中的秋都有着不同的味道,或悲怆,或伤情。因此人们吟咏着,默念着,那些言语支离破碎,被风带到远方。而他们的思想便融在了脉脉夕阳中。

秋城不会凭空消失,永远会有人滞留或是离开,他们是羁旅中的过客。

而城中的人并不得知,他们的心中,同样筑着一座秋城。

不断瓦解,不断重生。

<上一页1下一页>

图文

MORE+
  • 六年级|记叙文雨中的那把伞

    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浓浓的真情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还是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伴着我们的...

  • 高一|读后感《风之谷》观后感

    小编导语:这是一篇风之谷观后感作文,森林人的设定可以说是《风之谷》中的一个亮点。森林人的出场有7次,...

  • 初三|其它读书故事

    在这个寒假里面,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石头人》。在读这篇故事中,有许多地方把我深深地感动了,如:当春...

  • 五年级|记叙文读书趣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书就像知识的海洋,我愿做一个无帆的小船,在海洋里畅游;书就像...

  • 高二|散文走进唐诗

    念像一缕清风缠绕在渔人码头,思念像一方凌霜冻结在月台阑干,思念像一曲羌笛关山月回响在荒芜沙漠。思念就...

  • 六年级|其它狐狸和乌鸦续写

    这不,今天,乌鸦又叼来一块肉。狐狸看见了,心想:哇,好大好肥的肉啊!今天的晚餐可有着落了!望着那块肉...

  • 推荐

    MORE+
    Copyright © 作文乐园 Inc.
    Www.8212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品牌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