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是幸运的,曾在两个迥乎不同的城市里生活。
13年前。
我初临这个世界,只知道我睁开眼的地方,叫做温州。于是乎,“温州”就这么没来由地与“家乡”二字划上了等号。然而,儿时记忆中的温州只剩下淅淅沥沥的雨。雨中人,雨下溪,雨后景,通通不记得。
3年后。
当我开始记住身边事物时,我已然来到另一个城市——哈尔滨。哈尔滨有着冰天雪地的冬季,故而又被称之为“冰城”。曾经感到奇怪:为何冰城人从不感到寒冷?现在忆起,我想除了厚重的服饰外,更因为冰城人火热的心。记忆中,这“似火的心”只体现在一个方面——喧杂。顺着人群,我一路小跑向江边,边跑边“咯咯”地笑着,调皮的身影在人群中若隐若现,很快也成了喧杂的一部分。夏季的江边。台阶之上,是东北爷们儿豪爽的笑声。一个个大得像桶一样的杯子中满满的都是酒。金黄色的液体在透明的杯中翻腾着,雪白的泡沫像杯中液体战斗后的残渣,正不要命似的欲溢出杯。可惜还未来得及叫嚣着涌出杯子,就被某汉一口气吞下肚。杯中酒已尽,人却犹意犹未尽地大叫一声:“爽!”随着便是一阵震耳欲聋的大笑。台阶之下,夜晚仍波涛汹涌的是哈尔滨人的母亲河:松花江。江面上几乎漆黑一片,只有几只小小的渔灯,在江水中飘着,飘着,散发着微弱又持续的光。我这在东北的嚣杂里沉静,忽然有些莫名其妙地想起家乡。
那个没有任何回忆,却仍能叫人心中无端升起思念的家乡。
又8年。
机场。回头看看这个我生活了8年的城市,心中有着隐隐地不舍。咬咬牙,过身来,看向目的地的方向,忽的在黑色的眸子里燃起的兴奋显得格外耀眼,只剩下一个念头:回去,我要回去。坐上回温州的飞机,到达的时候正是梅雨季,窗外淅淅沥沥地雨顺着机窗滑下,和记忆中的雨丝渐渐重合,终于在脑海中,在视野里形成了立体的印象。这是我的家乡。这个在雨中一点点淋湿的江南,这里是我的家乡。走过一条条老巷,有些茫然地和那些亲切的老人们一一问好,听着有些生涩的家乡话,却意外地能听懂不少。归属感更浓了。接着是2年平平静静的日子,我开始学着摘菜,做饭,打扫院子,偶尔累了,就抬头看看院外的山水,心情一下就好了不少。时不时地抱着一摞被子去院子里晒,总会听到邻家的阿姨惊讶的赞叹:“哎呀,真是长大了呢!”
是呢,长大了。
长大了是否意味着不能再任性地大叫,不能再随意地乱跑,是不是还要学很多在社会上混要明白的东西,是不是。院外山水仍是那样安静,我开始想念哈尔滨的喧杂,就像当时想念家乡一样。或许,我早已把哈尔滨也当做了自己的家乡。
不过这个家乡只能在我的记忆中沉沦了。我会怀念那个喧闹的家乡,也怀念小时候随意妄为的自己。然后,在温州——真正意义的家乡继续生活下去。
静悄悄地成长。
浙江温州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二:戚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