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风烟滚滚,历经岁月辗辗磨,无数英杰豪士湮没消逝。模糊的记忆中却仍然有那萧萧的易水,悲怆的的诀别,隐忍的辛酸与痛楚……
为什么荆轲愿得谒之,为什么荆轲愿冒着生命危险刺秦王而义无反顾,又为什么荆轲终已不顾?是田光先生以死殉国的激励与奋进吗,是樊巫期的头函使然吗,是两条生命的价值体现吗,是两个人甚至是天下苍生的命运背负吗?荆轲或许并不清楚,但他心中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如巨大的磐石深深压在心底。而我是荆轲的另一半,我懂荆轲的内心:
如果荆轲是满腹经纶的的屈原,那《离骚》该是更加的坚忍与豪迈。
如果荆轲是武艺精湛的岳飞,是飞将军李广,那罪不可赦的秦王就不会得以逃脱。
如果荆轲是卑鄙丑陋的秦桧,荆轲或许早已逃之夭夭而苟且偷生。
如果荆轲是要离,是聂政,是专诸,那荆轲就是历史的弄潮儿,就是成功的刺客,就是一位令人景仰的壮士。
如果荆轲是我,那荆轲就不可能临危受命,不可能因担负两个人的生命和天下苍生而义无反顾。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行必果。”
太子丹婉责荆轲,而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侠人快语,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激献樊头,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大义凛然。太子丹疑其有改悔,而荆轲怒斥太子丹曰:“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他耿直刚烈,不畏权势。秦武阳色变振恐,而荆轲顾笑武阳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王。”秦廷上下疑窦冰释,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令人拍案叫绝。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虽然荆轲像泼妇一样的箕踞大骂,虽然荆轲没有保持君子的儒雅,从他最后的“遗言”中我们还是能够听出他对太子丹的赤诚之心。忠心耿耿,日月可鉴。
又是一阵秋风瑟瑟,又是一曲悲怆挽歌,悠悠爱国情,慷慨壮士节,如凌寒料峭的梅花傲然开放……
山东省莱芜一中高一:山东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