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面写了史铁生母亲的故事。语文老师提议大家站起来说说自己和母亲的故事。有人从点滴的生活中发现了感动,对母亲辛苦的工作和自己不能经常陪伴她感到很惭愧;有人说自己的母亲是个厉害的人物,能发现自己做的各种坏事;有人说,母亲特别坏,为了不让自己上网把电脑拆成了八个部分,这时下面有人提醒他:“你知足吧,你一个星期有三百元生活费呢!”,他又举了一个母亲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例子。班级里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成了一个母亲控诉大会,语文老师无奈地笑笑:“原是让你们发现感动,而今却成了控诉。”
大家便要求语文老师讲一个,她同意了。她说:“我不是本地人,但是我选择扎根在这里。我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为了帮我带孩子,她来到了这里,她有许多的不适应,她经常两手紧握放在肚子前面,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动作。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去接我女儿时听着旁边人的讲话耳朵便发出‘嗡嗡嗡’的耳鸣声,因为大家讲的都是长兴话,而她一点都不懂。她总跟我讲家乡以前的记忆,仿佛她没有新的生活,没有新的未来。在这样一座陌生的城市,她是痛苦的,可是她爱我,所以她依旧坚定地选择了待在这里。”
听完这个故事后,我感动了,这个世界上能有哪些人是能为了你,放弃自己熟悉而幸福的生活,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不求未来,只求带着过去的记忆为你活着。我想,除了父母外,应该再不会有这样的人。
我开始思考,我的印象中有关母亲的故事。
我的母亲是个很平凡的人,早出晚归过着和所有上班族一样的生活。我曾经抱怨,我为什么没能和一些同学一样,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我总抱怨为什么我小的时候没有培养我正确的阅读取向,而要等我长大了慢慢摸索。我也抱怨,为什么父母总有一种“安土重迁”的思想,在老城区已住了整整十二年,朋友们都已搬入了各种高档小区,而我家却依旧住在白墙矮楼的传统商品房里。记得父亲的朋友曾对父母说:“当年你们夫妻还算挺时髦的呢,买商品房,买进口冰箱电视机,还有真皮沙发。”而现在呢,人人都奔着更好的生活去,而我家却一直停滞不前。这栋房子也一直活在记忆中。
记得有一次,父亲去湖南出差,回来时买了许多特产。看着各种各样的食品,不禁都想要,可是必须要拿点送给外婆外公。那留下哪些呢?我陷入了纠结之中。这时母亲说:“你要吃就先都吃吧,你吃剩下了我再拿去给外婆外公。”一下子,我怔住了。母亲为了我,选择了忘了自己的父母。生命中又有谁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为了自己的孩子宁可背离伦理道德。
我只记得她做的不好的,却忘记了她做的好的。我忘记了她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却一直努力向西方一样构筑一个民主家庭,以民主的方式对待我;我忘记了每天晚自习在同学们的羡慕中她会送给我精心烹调的饭;我忘记了她每次总把最好吃的留给我。对大家而言,她的行为并非伟大,因为很多家长都会这么做,但对我而言,却是最伟大的,因为在我生命中不会再遇到第二个能如此待我的人。
在我的记忆里,关于她的时光太少太少,甚至关于相识未旧的朋友的记忆也比她多。而她的记忆里,却有我的十六年。
还有一个故事,我经常讲,是关于我一个朋友的。还记得中考那年,一边学习还要一边应付体育中考,因为一分就有可能决定命运。就在这时,我的一个朋友因为体育锻炼过度,得了很严重的肺病,整整两个星期没来上学。有一天,他终于来了,可是他从此就不能和我们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了,因为医生说他三个月之内不能剧烈运动。他成绩不错,正是徘徊在长中分数线左右的人。而不能参加体育中考,就相当于是在他原有基础上减去12分,这12分对这样一个人便意味着他如果不能奋斗到拔尖,他就被淘汰了。我替他惋惜,便给他出了个主意:跳远,打篮球都不算剧烈运动,你轻而易举可以拿满分,至于跑步你就慢慢地跑,拿个五六分应该没问题,这样你就有二十六分了!他听了我说的之后便去找班主任商量这事,班主任同意了,可是这时同学的妈妈却反对了:“我宁可不要这八分也不要让我的儿子去冒险!”那是一段所有家长为了分数可以不择手段的日子,而同学的母亲却为了同学的健康,或者说是根本未及不到健康的行为而放弃整整八分。
那一刻我很感动,突然间明白父母也许有时候并不期望我们做些光耀门楣的事情,也许好好地活着就够了。这和《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母亲的想法不是不谋而合吗?史铁生在她母亲去世很久好才能渐渐想懂,而我们却在此刻已经懂得,难道不是幸运太多了?
《我与地坛》结束的时候,语文老师又讲了一个她与母亲的故事。她说:“我女儿特别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天她在看时我母亲对我说了一句,你妹妹小时候也喜欢看这个。我妹妹小时候根本没有《喜羊羊与灰太狼》,但她却会从我女儿身上联想起我和我妹妹小的时候,她一直在回忆,回忆有我有妹妹的过去的时光,她一直活在关于我们的记忆里,仿佛没有未来。”
那么我呢,现在的我会活在母亲未来的记忆里吗?
我未来的记忆里,又会是怎样的美好与充满期待。
生命总在不断延续,每个人也总会活在母亲的记忆里。
曾思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