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有大乡小乡之分,每个村都有些独特的人,大乡也有一个独特的孩子,最是引起我的关注。
我从未听别人提起过她的名字。只不过每次上祖祠祭拜时,总会看到一个女孩儿在破落的院子里堆沙子。她不分冬夏地穿着两件破旧的衣服,嘴唇没有一丝血色,娇小枯瘦,只穿着一双红色的拖鞋包裹着布满污垢的脚,露出的脚趾在冬天被冻得青紫。印象尤为深刻的便是她那纯洁而又企盼的双眸。尚未卷入尘世的喧嚣之中,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让她的眼睛如一泓清泉般清澈纯净,眸子里还藏匿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和孤独。
我常常缠着母亲盘问那个女孩的故事,好奇地问家人为什么她的眼神那样奇怪?为什么她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母亲意味深长地告诉我她的悲剧,父亲食道癌而死,母亲弃她改嫁,去年爷爷也离她而去,只剩奶奶和幼小的她,没有人接济她们,他们每月只靠政府的补贴救济度日。我潸然泪下了,也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总有把我的衣服送她的想法,我甚至感叹这具小小的灵魂竟承受了那样悲剧的人生,我分明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她的坚强。我一改以往对她的看法,对她的遭遇既同情又感慨。
岁月催人老,七八年过去了,我成了宅女便很少再见到她了。今年正月村里的春游活动中让我又遇见了曾经默默悲叹的女孩,她依旧那么弱小,不堪一击的柔情,只是她的目光变得呆滞,会一直盯着过路的人看。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似乎很不合常理。不过仔细想想也是,环境会造就一个人,也能摧毁一个人。我与她只差三两岁,照理说她现在应该在享受着课堂的美好,然而她却从没有摸过书本。好似对她来说还生活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足不出户的荒唐社会里,与现在高科技时代完全脱离,毫无瓜葛。
当我从她身上看到这番景象时,我终于明白鲁迅笔下少年闰土的悲惨了,一个人最可贵的是灵魂,如果你丧失了灵魂,就如同一具死尸一样只能躺在棺材里慢慢地腐烂。
我害怕去猜测她未来怎样发展,是终于找回了纯洁的灵魂呢?还是继续沉沦下去呢?毕竟生命渺小得如同沧海一栗,却承载着许多情非得已,聚散离首,生存一直都是一个任人想象的谜,由于不知道最终的答案,也只能一鼓作气向前走。毕竟年轻是资本,只要年轻就会有咸鱼翻生的机会,有追梦的空间和时间。
希望岁月和悲神对她手下留情,让我依旧能看到她那双清澈的双眸而不是无知的呆滞、朝气的灵魂而不是麻木的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