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确,江南水乡风景秀丽,人情古朴,龙城常州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其中,最被龙城人称道的河流,便是运河。
京杭运河,举世闻名,规模浩大,它发轫于春秋战国,元代形成鼎盛时期,明清早期继续发展,是一条南北运输的通道,也称漕河,一直以来都被誉称为“黄金水道”。中国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离不开运河所建立起来的漕运制度,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为之一变。
俗话说“两浙七闽数十州,往采南北两京者”,这就是指的常州段的京杭运河。古时,大运河由城西经朝经门外广济桥,经西水门出东水门,穿城而过。便捷的交通使常州城在两宋时期就成为会四方商贾,输八方之货,名扬海内的著名城市。它也给常州的经济带来了福址。当时,常州出产的细宣、绵布、纸张被列为贡品,手工业商业也随之兴起,如:造船、冶铁、制绳、木材加工以及纺织业的工场、作坊等,当时已星罗棋布,城中商业区就主要分布在城西北运河沿线。
人们都说运河是龙城常州的“龙脉”所在。当年有人站在西瀛里一带城墙上俯看常州,发现其城池建制颇具龙形,尤其是城墙下一条古运河水,绕城而过,使这条龙有了生机,有了灵性。于是毗陵驿建在了运河畔,西水关建在了运河畔,大码头建在了运河畔,米市街建在了运河畔,花市街、篦箕巷全都聚到了这里。所以说,做好了运河规划也就理清了城市的脉络。
古往今来,古运河为龙城的经济、交通、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它伴随着常州一直走到了现在,龙城人也和这条生命之河产生了非同一般的情感。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古运河也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
现如今,
怀德桥往东便是久负盛名的篦箕巷。巷内有大码头、毗陵驿碑、梳篦楼,“篦梁灯火”大牌坊、近水阁、穿月楼、文亨桥等古迹。沿巷商店鳞次栉比,满街建筑古色古香、精巧玲珑。临巷运河景色迷人,是集古迹、风光、都市风情于一处的城市休闲观光佳处。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这条由祖先传承下来的龙脉,政府决定向整治运河并向南拓展。运河整治中,人们按照标美化要求拆除了沿河而建的吊机、小码头。重新规划选址、在五星桥畔
建造的常州西港,于1997年7月28日全面投入使用,总投资900余万元,占地62亩,年吞吐量达百万吨。西港的投入使用使常州港口的设置布局更趋合理,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城西无港口的不平衡局面。
大运河整治后,过水断面骤运输能力成倍增长,更为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常州炼焦制气厂在选址时就看好整治后大运河的运输能力。焦炉放射性煤气工程于1994年建成投产后,生产的煤气可供10万户居民使用外,还可满足部分工厂用气需要。生产的焦炭一半以上利用运河外运,较公路运输全年可节约运费50万元左右。不仅如此,常州市18个重点推进利用外资项目及24个重点推进招商引资项目中,大部分分布在运河两岸
。运河水运以其运量大、吨位大、成本低的优势,也为促进中外合资合作提供了水路运输保证。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成功,在给运河两岸人民带来极大福祉的同时,也还产生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运河文化,它把国外的优秀文化带到了中国,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可是,随着运河漕运功能慢慢衰退的同时,运河文化也随之被埋没。然而,弘扬运河文化,不能仅仅沉湎于对于过往繁荣的追忆,首先还要从保护运河古遗迹做起。其实,抢救、修复运河沿线遗迹是当前搞好运河文化最为紧迫、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常州河段的运河和其他许多河段一样,正在面临着消亡与变质的危险,所以必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遗迹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将盲目开发取代有序使用。其实,保护也是为了发展,保护好历史,关系到城镇建设形象的展示、文化建设品位的提升以及经济建设和型等一系列问题。我认为运河古迹的保护还应纳入“寻访古迹”的内容,不应仅仅将保护局限在于对已知古迹的修复上。有人建议,我们应当效仿英国,将民间力量也吸收到古迹保护过程当中,使弘扬运河文化成为当地百姓的一种“文化自觉”。
当然,发扬运河文化离不开遗迹保护,而保护好历史遗迹又需要维护运河生态环境。可是——“水是漆黑的,”常州市京杭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工作人员就说:“里面寸草不生。如果你住在河边,就必须天天和恶臭为伴。”
的确,人人都看得见,运河水变得越来越污浊,排放污水,乱扔垃圾,在两岸乱搭乱建、乱晾衣被等情况还比比皆是。京杭运河作为水利航运工程的物质实体,想要借以存续附着其上的精神财富,生态的保护与治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运河清理是使运河文化“焕发青春”的物质载体,对于维护运河及其运河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长远影响。
泱泱五千年文明,传承炎黄子孙无穷智慧,悠悠三千里运河,镌刻南北交往千秋足迹。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维护吧!运河水总有一天会再次清澈!运河文化总有一天会再次辉煌!运河一定还会继续以它磅礴的气势纵贯九州而一统,承载百代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