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李敖是很早以前的事了,记不清个大概了。真正看到李敖,认识李敖确是他前不久到中国大陆文化之旅中在北大、清华和复旦的演讲,以后看到的他在台湾的一些演讲、访谈,还有他的“李敖有话说”节目,当然还不能少了他在台湾综艺娱乐节目上的表现。当然他和那些只会嘴上说说喊喊口号的政治人物不同,他有他的书和文章。三千五百万字的《李敖大全集》至少说明他确是有真才实学的大家,加上他从小读书上学优秀的成绩也说明他的不一般。听徐春说他读过李敖的这本书,很是精彩,推荐与我,和前面所述而产生对李敖的好奇加在一起,我便买来了这本书。与刚读完的《围城》不同,三天时间,是忙里偷抢了时间,把它一气读完的。读后要写得想法有两个部分,一是对书中所提到一些主题意旨谈谈我的感受,二是对这本书的风格和写作方法说说我的认为。下面的文字都是我所能背出得或用自己的话概括的书中的意思,读后感当然不是抄书然后说写得妙或者说书写得并非头头是道。
关于善
开篇里就有康有为与佘法师关于为善、伪善和善因的讨论。康有为认为有心为善便是善,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肯定;法师觉得善行是善,有人有心为恶却得了个善的结果那就是善,有人想为善没有去做只是嘴上说说不是善,做了善事,有了善行才是善。法师这样的观点看来有点太宽大了,好像和现在的法律不同,主观故意才算犯罪,无意的,虽客观上造成了危害却不称为犯罪,谴责赔偿而已。但是法师却有自己的理由,人心是很难用一个标准来判断有心为善或是为恶。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人是有心为善而有了善行,还是出于伪善存心为善是很难说的,并不想黑白两立这么分明。所以用存心还是无意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好坏,判断是否该原谅做错事的人,这并非我们一厢情愿说能很完满地办到的。对于小是小非尚可,大是大非就不一定行了。所以有了善的行为,如果并非出于真心,用法师的话来说,那至少也是一种善因。既然有了善果,我们姑且也就点头吧。
说远开去,男女谈恋爱的时候女的常说我要怎样怎样。男的答道:“好好。”,女的又说:“这不行,你不好。怎么自己都不想到,非要我说了你才做。”我说,既然男的都做了那就罢了吧,何必强求,要是真对你不好,可能都不做了。脑筋是不同的,饶了他吧。指不定主动对你做这个买那个的男人是伪善,你如何分辨?
有时候,女的又说我要你怎么怎么。男的答道:“好好。”,女的又说:“你看看你,既然答应人家了,就高兴点去做嘛,干吗看上去不情愿的样子,不爽!” 我说,既然人家都做了,了了你的心愿了,那就罢了吧。指不定满脸高兴为你做这办那的那个男人表里不如一,心里极痛苦,下次连做了省了,你怎么办?
关于佛法
书中提到很多佛教的思想。我最想说的是,我所认为的,佛教得那些规矩——吃素、拜佛、烧香、磕头一直到入寺出家,都是形式。这不是真正的佛家思想的精髓。像书中所述,真正懂佛的人应出世而后入世,得到思想的精髓之后便可以忘记和丢到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出世而来为天下做出贡献。所谓看破红尘也包括看破这些所谓佛教的规矩,佛教真正值得为人所接受时它教人向善的思想,光吃素不粘浑,表面上身体受受苦,就以为自己是入了佛门变得伟大起来是可笑的。书里有和尚破戒食荤救国救民的例子,这就是真正值得人学佛的地方。济公和尚的故事也有这样的意思,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既然佛祖的道理都懂了,干麻一定要搞得形式上像模像样的。
我一直对宗教的看法是,宗教只是人自己创造的故事以教育、感化、激励世人。是教人向善的一种方法,也是人们自己寻求心灵慰籍的方式。一个人每天出门之前在佛像前拜拜,一天都有自信,有人读过书心态好自然不用太多地求助于菩萨,有的人反倒觉得这样更有效,那也不错。基督教让人去想神父忏悔自己的过错,自己反省反省,很好啊!这样搞多了,社会风气就好了,更好啊!不过,不得不说现在的宗教离这样的理想境界远了一点,世界上太多的地方因为宗教而弄出太多的纷争冲突,以致血泪无数。而且,有时候没有想法的人信教信多了,有了依赖的心理,事事都是菩萨对上帝好真主棒,这样就容易被人煽动被人利用,这样一来离本来的理想就更茫远了。
关于分离的感动
书中对生离死别得讲述自然不用说。最为让我感动的词句是说道“堕水成离,化泥方聚”,柳絮和浮萍堕入水中从此随着流水永远分别,直到都化成了尘泥才能再聚首。这是何等的凄美。书中为了变法维新、智国救民的生死患难之交的分别有之,光绪和珍妃苦难相聚到悲愤别离有之。数不胜数。
关于书的写作风格
我确实有点对李敖的这本小说有点不适应,书中用了太多对白和作者自己的议论来表达思想。乍看上去有点不像小说。而且看到谭嗣同和梁启超关于“死事”和“死君”、死或留的讨论,我又点看晕了。作者在后面的后记中也说明了这些。此书在小说理论上有“出格”的地方,但是,我也同意,在当今电视电影等媒体大行其道的时候,如果不在非小说不能表达的地方下功夫,小说必不能得胜长存。而所谓“非小说不能表达的”,我以为,正是小说作者所要评论的,所要通过小说故事所表达的思想,而这些在电视电影里并不能通过演员的表演直接表达出来。我想,这可能是李敖说想的吧,不知道对不对?
总的感觉
小说用了大段的对白和大段议论性的介绍向读者展示戊戌变法前后那段悲壮的历史,其间插入了许多的历史典故,更是发人深省,使人受益。这是此书最值得读的地方,读完以后让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除此之外,此书也是一本极好的历史教科书。书中的史实绝大部分是作者认真考证,凡涉及到的其人其事无不力求真实准确。书里日期全都细到年月日,常说道前后相距多少多少时日,加上各种典故和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足见作者作为历史学家的功力。至少让我这个外行啧啧称奇。虽然李敖对此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也很谦虚也很不谦虚,无论如何此书是值得推荐给大家,尤其是年轻人,我们的中国少年读一读,为的也是梁启超所想的少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