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孩子来说,过生日是最快乐的了。记得今年生日那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坐了满满一大桌。那天我格外开心,说不出的幸福温暖着全身。
那顿饭是在舅舅开的餐馆里吃的,现在可好了,家里要是来了客人,不用自己做饭,免得做饭耽误了和客人的交谈。请客吃饭进餐馆成了现代人的时尚。舅舅餐馆里的大师傅手艺很好,大伙坐了一小会儿,就上菜了。乍一看,这菜的式样还真多哩!什么荤的、素的,红的、绿的……应有尽有。爸爸首先发话了:“感谢大家给小佳过生日,平时也难得聚在一起,不要客气啊!慢慢品尝。”我端起一杯饮料,站起来笑着说:“来来来!我敬各位一杯!”呵,这真是一呼百应,大家纷纷站起身来,互相干杯,就连小弟弟小妹妹也来凑热闹,用胖乎乎的小手把饮料杯举过头顶,过了一把干杯的瘾。
大伙边吃边谈,边聊边笑,时不时还点评一下每道菜。外婆看着满桌菜说道:“现如今呀,什么山珍海味都有,可我们小时修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的生活还很贫困,吃上一顿好的几乎是一种奢望,没什么吃的就挖些红薯、野菜充饥,有时甚至饿肚子。后来条件稍微好了些,实行了计划经济,有顺口溜说得好:‘低指标,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南瓜北瓜,天天吃它,无油少盐,稀稀呱呱’。什么都要凭票购买,买得到是你运气好,买不到你也没什么抱怨可讲。在那个物质严重缺乏的时代,就一个感觉:饿!”
爷爷接过话说:“那是那是,什么东西都要凭票排队购买,推开不同家庭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都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的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大家的理想很简单:能吃饱,吃得像个人样。”
爸爸又插上了:“那相比之下,我们生活的年代似乎更好一些了,但也好不到哪儿去,还是计划经济,一年到头想穿一件衣还要凭票买布后拿到裁缝那里去临时制作,要不就是穿哥哥姐姐穿旧了的。现成的衣服有还是有,只是式样太少了,清一色的卡矶布,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我们那时候最时髦的装扮就是一条牛仔裤配一件蝙蝠衫戴副墨镜,神气得不得了,如果能手提一个收录机就更帅了,那就相当于现在的大腕了。我们上小学、小初中时学校都没有食堂,每天早上就从家里带一碗饭和一个咸鸭蛋或是腌菜或是榨辣椒,就是当天的午饭。夏天都还好,一到冬天带的饭都是冰凉冰凉的,也得吃……”还没等爸爸说完,妈妈又开口了:“那时候我妈是一个教师,工资还不算低,上小学五年级时给我买了一块手表,同学们羡慕得不得了!那时的电视机也只有黑白的,哪里还有什么数字电视、液晶电视哦!那时我们家条件还算可以,吃的东西相比起来也要好一些,但是绝对不能和现在相比的……”
“哎呀!我知道,老师告诉过我们,你们那时候的‘四大件’是: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录音机。但因为社会发展很快,‘旧四件’被‘新四件’取代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可就不只‘四件’了,什么高科技产品没有?卫星、手机、宇宙飞船、可视电话……‘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句话最能形容现在的社会发展形势了!”我有些激动又有些自豪地说道:“我们这一代真是太幸福了,赶上了个好年代。双休日可以去公园里玩碰碰车、水上游艇,可以吃‘肯德鸡’、‘麦当劳’……像什么都不足为奇了,最近听说又有MP5了你们那时候怪不好玩,连个玩具都没有,现在想要玩的有玩的,想要吃的有吃的。看,这桌上的菜式样又多又营养,比你们那时候的野菜、红薯好吃多了!”妹妹奶声奶气地说完又大口大口吃起饭来,似乎她很满意这顿饭。
我们大家都被她的一番话逗乐了。妈妈接着又说:“如今啊,人们对吃的观念又有变化了。我在互联网上经常看到人们开始呼唤健康主题了,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的,鸡鸭要吃活宰的,鱼肉要吃活蹦乱跳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的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愉快的生日宴在轻松的谈笑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夜里我躺在床上回忆着晚餐的谈话内容,在我的脑海中掠过了中国人民从60年代的“饿”到70年代的“紧”,到80年代的“温饱”再到90年代的“小康”,走向了21世纪的健康饮食画卷。从有口饭吃到吃饱到吃口味再到吃健康,一张铺设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餐桌印记了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巨大变化。也许以后还会不停地变化,但不管怎样,我想:生活只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