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评:这位三年级的同学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一次养蚕的经历与心理,观察之细令人钦佩。从行文来看,作者紧紧围绕“天生的捉迷藏专家”、蚕“睡觉”这两个方面展开描写,而其他方面一笔带过,使得全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既反映了蚕宝宝生长的过程,又表现出了小作者对“蚕宝宝”们的喜爱与呵护。语言清新有趣,同何宇晖同学的对比,虽然文字稍显平实,且流畅性方面还存在不足,但对三年级的同学来说,仍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好文章。
点评人:泉州晓婷
前几天,我又认识了一群可爱的朋友,它们就是——蚕宝宝。它们现在可是我最喜欢的动物朋友呢! (“又”字可要可不要,不如删去;最后一句与前句的“可爱的朋友”语意重复,应该删去。)
因为是刚出生几天的小蚕,所以我叫它们“蚕宝宝”。现在(它们除了)的蚕宝宝还是黑色的,只有头部稍微带点白色(外,全身还是黑色的),它们大约四、五毫米长,只有一条毛线那样粗细。因为太小了,所以我经常找不到它们, (它们)有时(躲)在叶子背面,有时(爬)在叶片边上,只有把每片桑叶都拿在眼前仔细翻看才能看到。我觉得它们(还)真是天生的捉迷藏专家(啊只有真正养过蚕,而且仔细观察的人才能用“天生的捉迷藏专家”这样充满童趣而形象的语句。蚕宝宝的形态与习性跃然纸上。)
有一次,我过来(去)看蚕宝宝有没长大点,可是怎么(也)找都找不到,以为它们都爬出去了(,我)非常伤心, (正当)我拿起一片桑叶正准备丢掉(时,)我突然发现在叶子背后的边边(缘)上有三只蚕宝宝,我赶紧把它们放了回去,生怕它们从桑叶上掉下去会(而)受伤。 (本段与上一段形成了互文关系,既强调了小蚕是“天生的捉迷藏专家”,又引出了作者对“新朋友”的关心与喜爱,但由于没有具体写出自己怎么“非常伤心”,而影响了养蚕心理的生动表达。)
还有一次,我去(在)给蚕宝宝换桑叶(时) ,发现它们(卷成一团)一动不动卷成一团,以为它们死了,把我吓得(我)心惊肉跳,我赶紧跑去对妈妈高声喊:“妈妈,蚕宝宝死了。”妈妈也惊慌的(地)跑过来, (但她)用叶子轻轻的(地)拨了拨蚕宝宝(时) ,却又看见蚕宝宝慢慢的(地)舒展开身子,在桑叶上悠闲的(地)爬了起来。妈妈说:“刚才它们可能在睡觉吧!”我听到这里才放下心来。 (观察很仔细,突出了蚕宝宝的“睡相”,同时也突出表现了养蚕的孩童心理。本段应该简要写写“妈妈”的神情。)
这几(些)天,我只要有时间就去陪我的这群新朋友们。它们真象个绅士一样,做什么都是慢悠悠的,不论是吃桑叶、散步还是休息。 (第一句属于过渡句,但略显生硬;第二句形象地写出了蚕的生活习性。)
今天,我发现蚕宝宝们在慢慢变白、变粗、变长。我问妈妈蚕宝宝会长成什么样子,妈妈说蚕宝宝长大后就会给自己建房子把自己包起来,等到再次出来的时候就会变成飞蛾在天空翩翩起舞。 (仔细地观察会让你收获一些书本上可能都没有的知识哦!)
(文末应该点题:我可爱的“朋友”们,快点长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