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讲述了五岁的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到“泯然众人”的故事,为其天才韵泯灭表示哀伤。无独有偶,几百年后在香港有个神童辉仔,曾因荣获国际数学竞赛一等奖而名噪一时,大出风头。最近一家电台在“关于天才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一专题节目中,对辉仔作了专访,发现辉仔由于名气太大,负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学习成绩竟像冰箱中的温度表—直线下降,甚至还赫然亮了“红灯”。我心里一惊:又一个“方仲永”!又一个“神童”早衰了!
我深感震撼:在如此需要人才的时代,却出现了如此扼杀人才的事件,不能不令人深思。“仲永”、“辉仔”都是天资极好的“神童”,却没有成才,那么“神童”为什么早衰呢
先且看看王安石是怎样讲的吧:“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这就是“神童”早衰的原因之一。人天资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神童”天资固然好一些,但许多家长便以此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甚至贪取近利,引着自己的孩子到处炫耀,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再加上报刊、电台记者蜂拥而至,一天到晚缠着“神童”采访、录像,讲经验、谈体会,搞得“神童”疲于应付。连棋圣聂卫平对记者的纠缠也只能发出“多给我一点研究围棋的时间”的呼吁,而那些作为孩子的“神童”们又怎能招架得住于是乎,“神童”们一天到晚忙着应付各类的采访,频频曝光,直搞得身心疲惫,哪有时间、精力去学习!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者,都是靠勤奋苦学而成的。中国科技大少年班的大学生们,该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吧,不是也有个别“泯然众人”吗荀子在《劝学》中早就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学习才会有进步,神童纵然天资好,但不继续学习,积极进取,甚至恃才弃学,则非但不能进步,只能才智枯竭—“泯然众人矣”。
再者,神童毕竞是“童”啊,他们都还小,心理素质差。对于社会的夸耀、吹捧,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心理平衡,有的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心中飘飘然,有的是身不由己,奈何不得。谁都知道:骄必败。也许还知道“捧杀”二字吧。这些“神童”们骄傲了,便放松甚至放弃了学习进取,自然是越来越后退,神童最后不“神”了!有的“神童”面对社会的吹捧、父母的过高期望、老师的偏爱,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在压力中学习,患得患失,心力交瘁。
如此这般,“神童”“卒之为众人”,就不足为怪了。真是衰得惨淡,衰得可惜!
不难看出,“神童”早衰,坏在家长、社会不合适的夸耀、吹捧。
家长们、记者们,如果你们为了轰动效应还在对“神童”极尽吹捧,请住口吧!
须知你们正在扼杀一个很可能将来有成就的“天才”。倘若再出现一个方仲永,再出现一个辉仔,岂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