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绚丽多彩的烟花一个接着一个在空中绽放,珠海特区迎来它的三十岁生日。三十年来,珠海市的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高歌猛进,经济社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南海渔村已经成长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妈妈告诉我,改革开放初期,珠海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当时香港某电视台出了一个谜语:内地有这样一个地方,只有一个红绿灯,一个警察,一条马路,请问这是哪个地方?答案是珠海。可想而知当时珠海的落后。当时的经济主要以农耕、捕鱼为主,工业少之又少,人们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活的贫苦和无奈让很多人都离乡别井,甚至不少人不顾风险走上偷渡的道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邓小平来到了珠海,为珠海改革开放建设加油鼓劲。确定了特区建设指导思想以后,珠海人民的建设热情极大地活跃起来,到处是工地,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天一小样,三天大变样。
妈妈还说,以前一到台风季节,住在沿海边的农民就要“走台风”,台风一到,低矮的房子被吹翻了,农作物被水淹,农民们一家大小住在学校、戏院里,这种情况每年都要经历几次。经过了三十年的拼搏,如今珠海的“三农”已是今非昔比了,呈现农村经济欣欣向荣、农业生产勃勃生机、农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喜人现象。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市各级政府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对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农村社区事业发展方面,各级政府始终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以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改善生活质量,市政府推出了不少民生措施。现在只要你一走进村子里,映进眼帘的必然是整齐、敞亮的小楼房,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
在工业上,珠海利用沿海口岸城市的优势,在坚持“工业强市、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发展思路下逐步形成电信息、家电电气、机械制造、生活医药、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等八大优势产业。随着珠海实施的“东部大型、西部大开发”和“以港为市”战略的不断推进,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珠海特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珠海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小伙仔,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例如打造游艇基地、开发海洋产业等等。
三十年来珠海在走“工业强市”道路的同时也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为了强化城市建设管理,珠海特区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划分、统一风景园林绿化管理等。珠海市的生态建设目标被归纳为“四个百分百”,即新建工业项目百分百进入园区,裸露山体百分百回复绿化,垃圾污水百分百达标处理,节能减排百分百达标。
如今,珠海正处于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打基础、成规模、定格局的关键时刻,经济特区必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有智慧地敢闯,有智慧地敢试,有智慧地敢为天下先,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