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是什么?是“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绰约芳姿,还是“宁可抱头枝上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高洁坚贞?是源起唐古拉山一唱三叹的滚滚江流还是朴实沉厚如母亲一般细腻的尼罗谷河地?境界有高有低,有雅有俗,呵,但都只是万丈红尘中一层微微的涟漪,实在渺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卑膝,愤而归隐田园,终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和呢?见不得世间焚琴煮鹤,他二十余年足不至城市,在山林间得到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佳句。可这便是真正的境界么?在漫漫红尘百万菩提中独自领悟生命的冷清与寂寞的欢喜,这便真是超世旷达,卓尔不群的境界么?
可是,我想不是。不是……
千载之前的孔圣人,生逢乱世,礼崩乐坏,政治腐朽而黑暗,他选择了走出山林,在凡尘俗世为更多的人觅得一方净土,他辗于诸国之中,羽化三千弟子,留下了百卷名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许这便是真正的境界,将自己的躯壳放下,反而会得到境界的提升。我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便是古仁人的境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独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穿越那一路的坎坷荆棘,等待我们的究竟是未知的恐惧还是永生的光芒?可惜不是那生离死别般的艰苦。结果我们不得而知。唯有将“小我”放低、放下,方才能得到“大我”的不断提升,冲刺,终究超越极限!这何不方是生命的境界所在?
真正的高洁出尘,并非如五柳先生一样出世忘俗,而是如孔圣人一样,怀出世之心入世,舍掉污浊,舍掉名利,让灵魂在至高的境界得到永生。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守;有了王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义无反顾;才有了柳宗元“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忘我;才有了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守望;才有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怨无悔;才有了林觉民与妻诀别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之死,不顾汝也”的坚定……
让后人可以认为他们的灵魂,就是永生!
这便是真正的境界,忘掉的是小我,铭记的是大我;舍掉的是个人,照耀的是天下;丢弃的是自己,庇佑的是苍生。诚如前人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落英百结,灯火阑珊,还是一句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乎,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生活中的奔忙,需要稍稍放下心境。此刻,心中常念:“魂兮,归来!”从而涌起返璞归真之意。呼!几人能有眼便是在此尘烟环境下放下心来,继续生活?草木缭乱,孤风笑傲,尘烟四扬,而“提笔”,“收笔”仍是风平浪尽,波澜不惊……
这便是境界!超生与世俗永远隔绝又仿佛静静等待着后人的发扬,不断——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