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云:“天门开阔,能为雌乎?”意为:感官敏锐时,内心是否能平静?我想,一个人思考时就能使内心平静。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世界就在自己心里。发呆时,思绪进入自己的脑里,不管外面的世界。思考一些问题,上至人生哲理,下至同学间的小事……不曾觉得自己孤独,因为这种思考像发了水的一次性毛巾,不断膨胀,不断感到充盈。这种思考可能近似“空想”,但却能感悟到什么,如果没有亲自“空想”一会,恐怕无法理解这奇妙的感觉。
周日中午,上完两节学习班,我可得空闲时间30分钟,我会跑到书吧里,晒在暖暖的日光里,泡一杯咖啡,啃半个小时古书,像苏轼和容若的诗集啊,总让我粘在沙发上。一个直正会独处的人并不寂寞,他更懂在外界的嘈杂中保持内心的一片美好。
思考中想象,想象中思考。透过薄薄的书页,浮现出“垂柳生绿,半掩红楼”,叹性情这样率真;看见“骊山夜语清宵半”,怜情这样无奈被了断,成了“悲画扇”。我想,那些写作的大家,都应是极善一个人思考的,否则,文章又怎有深度?
身边一些人总喜欢热闹。并非热闹就不好,只是不明白他们好似离了人群就不能活,急得无措。一死党常和我抱怨,他爸爱热闹几乎每天都与朋友唱K、应酬,她常常等爸爸回来检查签字等到夜深才能去睡。我暗暗一惊,这本来就快的生活节奏又被如此搪塞,不知她爸自己的感受是如何?这样的人啊,是不是因为周边的世界而生存,忘记了内心的价值,忘记了一个人的思考。不如少一些热闹的“充实”,多一些内心的充足,避开熙熙攘攘,作个清明的思考者。
放学时,几个同伴一起回家,我一个人稍慢几步,听她们讨论关于某人某事某些想法,一路下来却没有个结果。快到家门时,她们来问我的想法,常被我一语点破。这,是因为我在思考。
一个人思考时就是与自己的灵魂交流,叩心自问,才明白我要什么。像读“浮生六记”时,我喜欢沈复的无束、率性,如果他生活在现代,也必是个不喜欢被日程表所束,到处游历之人吧。思考越多,领悟的越发通透。读一本情投意合的书,就好像看一面镜子,能看到自己的灵魂。我就在一个人的思考中收获了灵魂……
我亦是“社会漩涡”上打的水泡,身虽不能远离,心却可以独自思考。“众人熙熙”时,我可“独泊”,大约这就是充实的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