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旱灾正在我国西南部肆虐,有这么三瓶水进入我的眼帘——
第一瓶水,其实只有半瓶,正捧在一个小女孩的手心里,她说:要靠它喝整整一天。
第二瓶水,放在一个大会场的长桌上,只是被拧开喝了一两口。
第三瓶水,正在某个名牌展销会上,150毫升装,售价198元。
女孩手中的半瓶水,维系着她的生命。
会场上的半瓶水,完全属于可喝可不喝之类。
眼下还不是酷热天,有多少人会把会场中的水,带回家去慢慢喝呢?
通常的情形是——
清理会场的工作人员,节约一点的,检查一下瓶盖,开过的扔掉,未开过的留下;不怕浪费的,一股脑全扔进垃圾箱。再想想吧,诸如此类的会议每天要开多少,又有多少宝贵的水就这样被“废”掉。
198元一瓶的“天价水”的出现,焦点不在于厂家如何选取水源,如何加工包装,也不在于这比油贵的水有谁买,卖给谁,而在于它的出现给我们重重敲了一记警钟——如今一瓶不足一元的水,贱如废纸的水,还“浪费得起”的水,会不会终有一日千金难买呢?
这三瓶水,不能在彼此的瓶中互相流通,但水关系却是相通的:有水喝的人,能为没水喝的人做点什么,今天的喝水人,能为明天的喝水人做点什么?我们作为学生,又该为水做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