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时间终究磨淡了一切。
上学必经的一个地方就是邮局,深绿色的牌子上,刻着明黄色的“邮政储蓄”四个大字,曾经去过另一个邮局旁的门里取快递,却从未进过邮局寄过东西。
每每经过那所有局,便止不住地想进去,因为那里面有一种特质,仿佛有墨香、和纸张特有的清新,还有一种复古的,七八十年代的感觉。
在门外驻足,只远远地看,里面并不大,用钢做的栏杆隔着几个并不封闭的小隔间,人群稀少,工作人员与外部间隔的玻璃上贴着标号——其实这也是每个银行都有的,只不过在邮局里面又有了另一番味道。就这样,配着深绿的统一制服,简简单单地把我吸引住了。
其实,并不是不能进去,而是带了点敬畏,说敬畏似乎又有些不妥。大概是因为里面有我认为最质朴的东西。在这个时代,谁会不厌其烦地通着纸信?很长很罗嗦。而在邮局里的,又大多是寄东西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包含着最纯的情感寄出属于自己的牵挂。可以想象着,乡下的老太太颤抖着手,花白着头发,用笔用纸勾出对儿女的思念。一定很美,又很心酸。收到信的儿女,又会以短短几个字作为回复呢?无从知晓也不想知晓。究竟谁能懂得,每个人都是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的旅人,就像信,很古朴很深远。
我从未收到过纸信,也未写过,于是很期待有一天收到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一张信纸,纸上有蓝蓝的墨水,即便只有几个字。记得很小的时候,众多的理想之一就是做一名走山走水的邮递员。那么,这邮局也算是对童年小小的怀恋吧。
见过一只邮筒,很孤单的立在那儿,歪着。从没见过有人往里投过东西,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有人把它当做一只垃圾桶?仿佛,它只是一个摆设而已,只是为了增添一些情调而已。很想念它的形状,遗憾的是那邮筒早已被拆了,换上了消防栓。
我很庆幸自己生在二十世纪的末,搭上了两个世纪的末班车,有幸又不幸地看见了世纪交替的角,还有机会看到几只邮筒,几个旧信封,几许盼望来信的目光。这大概也是我喜欢那邮局的原因。
三岁之前和三岁之后的感觉仿佛截然不同,三岁之前,透出一种相片泛黄的情调,很唯美吧。三岁之后,透出的是一种日新月异的感觉,不好不坏。
邮局和邮筒像见证者,在属于它们的年代,写信的人们都怀着一种期待,而非仓促;在属于它们的年代,可能任何事都没有收到来信的那种欣喜欢快的感觉;可是,毕竟没了那样的日子,连记忆都拼凑不全。
一个邮局,一只邮筒,一个怀旧的地方。呆在那儿,就能看见一个穿着碎花裙、戴着花边帽、化了淡淡的妆的女子穿过岁月走了过来,像江南水乡,又有一点老北京的味道。而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她,不走近,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