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不能否认我是被网上几句《生死疲劳》的“内容提要”所打动:《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杰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在莫言对伟大古典小说呼应的那一刻,聆听到了“章回体”那最新切熟悉的大音;莫言承受着生死疲劳的磨砺以及冤缠孽结,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经验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祈祷祖国庄严、宁静,祈望人类丰沛的生命祥和、自然。
在读《生死疲劳》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我对这部小说的认同感都少之又少的。可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我不得不承认它以一种越来越强大的力量感动并震撼了我。

固然,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剖析这部小说。最常见的,是围绕“轮回”和“欲望”这两大主题。这一点从网上的众多讨论中也可以看出。但我总觉得,对于这部小说应该有更为宏观的一种注解。
莫言说他写这部小说看似只用了43天,而实际上却是用了43年。的确,“轮回”和“欲望”这两个如此严肃而沉重的生命课题,哪是我用这总共才十几年的粗浅的人生阅历就能参透的?
那天在全班一起讨论的时候我说从这部小说里读到了作者暗含其中的对于历史我们应有的态度。这个观点虽然没有其他人赞同,但我在反复地深思熟虑后还是认为这个看法是没有错的。
这部小说所写的那段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是颇具典型意义的。描写文革的作品不胜枚举,但这样以生死轮回中的各种动物的视角来看这段历史,还是挺能体现出莫言的独创性的。蓝脸算是小说中作者倾心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由于坚持单干坚决不加入人民公社,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他成了历史的反叛者,作者具体而直接地叙写了蓝脸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饱受的各种折磨,使蓝脸这个形象具有了感人至深的悲剧色彩。而对于历史所带来的残酷和不幸的一切,蓝脸却始终保持着隐忍和沉默。而最后,他躺进自己亲手挖的墓圹里,安然离去。“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他墓碑上的这句碑文意味深长。
历史,总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史的车轮每前进一步,必然会碾碎那个时代一部分人的梦想,希望,甚至生命。蓝脸就是那些牺牲者中的一个代表。但作者并没有让他渲染自己的苦难,控诉那段黑暗的历史。对于那些曾经走过的错误的历史道路,我们总是过多的强调“遗忘就等于背叛”,于是我们将仇恨牢牢地记在心头,很少能有人用一种释然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可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如此,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冤假错案,不可能不走弯路,然而,历史仍然是向前发展的,就如小说以一个新世纪的开始作为结束一样,苦难最终还是孕育了新生,历史曾经遭遇迷途却最终找到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当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一切的时候,那些个人的愁苦能算得了什么呢?那句碑文暗示着一种回归,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不过就是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的一个过程罢了。与历史相比,人不过就是沧海一粟,对于那些爱与恨,得与失,何必耿耿于怀?
带着一颗释然平和的心,蓝脸得以安详地与世长辞;带着一个不再充满仇恨的灵魂,西门闹才最终得以转世为人。那些文革中极为惨烈的片段曾经灼烧着我的心灵,而看到最后,莫言却让我平静下来,掩卷沉思。对于文革,对于那些错误的过去,我们不能遗忘,但我们也应该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莫言的《生死疲劳》让我们立足于现实,去重新回望那段历史。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看到一切的悲剧似乎被画上了句号,新千年里诞生了大头儿这个新的生命。西门闹的六次生死轮回,着实让人感到生也疲劳死亦疲劳,但莫言还是在结尾处让所有的仇恨止步,让希望的曙光温暖了我们的心房。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学会客观而冷静地审视过去,大头儿用轻松的语调将过去娓娓道来,隐喻着“铭记并不等于仇恨”,仇恨永远是束缚人类心灵的枷锁,背负着仇恨的人,就像永远在畜生道里轮回的西门闹一样,永远得不到解脱和重生。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说起那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不再抱怨,不再诅咒,不再仇恨,内心是一片从未有过的澄澈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