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度
如果说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注定日日寡欢,郁郁而终的话,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缘于她爱面子。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也不无道理。林黛玉,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不能否认她在许多文人中广受好评,也不能否定林黛玉这个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我认为,这位“病态美人”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曹雪芹用另一种方式在向世人哭诉,这个人物形象造就了现实与不现实生活中的共鸣。若她从一开始就能不被面子所束缚,又怎会有“红楼的‘梦’”?
从进贾府的那一刻起,她那所谓的面子就注定了她日后的悲剧。她无论做什么事,总在心里琢磨半天。她时刻谨记着母亲临终前所说的话:“到贾府后要事事小心,别被人耻笑了去。”她不敢暴露自己,用面子将自己遮掩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将自己真实的内心尘封起来。
初见贾母,细心的林黛玉听出贾母不喜欢读书的女子,便立马改口回贾宝玉说:“只刚念了《四书》。”她为了维护在自己面子,不得不去注重那些不必要的礼节。她与贾宝玉、宝钗、贾母等人一起去看戏,以“拿我比戏子耻笑”为由,故意和贾宝玉赌气,不让来寻她的宝玉进门。当她见宝玉离开后,又觉孤单,以寻袭人为由,视察动静。为了保留面子,她总是在为自己寻找“理由”。看见贾宝玉时,明明很开心,可却为了那所谓的面子,怄气似的说:“你怎么没和宝姐姐在一起?”她始终放不下自己的面子,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道歉,最后导致吃亏的仍是她自己。
贾宝玉脸被烫伤的那一次,凤姐笑着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黛玉脸红了,心里明明十分高兴,却说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她总是如此遮遮掩掩,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贾宝玉喊头疼,心里明明怜惜,嘴上却说“该”。因为她的不坦白,因为她的好面子,让自己包括爱自己的人都百般痛苦。元春回家省亲时考贾宝玉,他答不上话,急得抓耳挠腮,求救似的望着林黛玉时,她有因为着所谓的面子,怕在贵妃面前献丑,又让宝钗有了可趁之机。
当她听说了贾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后,跌跌撞撞地要去找贾宝玉,想问个清楚明白,可走到半路,爱面子的她始终放不下自己尊严,去问一个已经疯傻了的贾宝玉,为何如此薄情,为何不守诺言。她怎知道,即使已经疯傻,贾宝玉的口中还喃喃地念着:“我要娶林妹妹……”但是这些她永远都不会知道。
当她茫然的会回潇湘馆,为了保留自己那最后的面子,烧了那些多情的诗稿,试图掩盖那个多情的自己。贾宝玉成家的那一天,林黛玉在白日已昏晕过去,胸口只剩一丝微气不断。临终前,当她手已凉,目光已散时,她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她说到“他”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接着便两眼一翻去世了。直到死,她心里也存有怨气。她恨贾宝玉,却不知导致最终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她自己。她自己葬送了自己。而更讽刺的是,当林黛玉气绝时,正是贾宝玉迎娶宝钗的时辰!但是,就算她再恨,再怨,又能怪得了谁呢?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对林黛玉的评价。的确,她聪明多才,美貌秀丽,这样的结局着实可惜。林黛玉,她心境忧郁、敏感多疑、郁郁寡欢、多愁善感。她这朵“孤芳自赏”的花儿的凋零都缘于她的爱面子。因为面子,她活得百般辛苦;因为面子,她做事胆怯;因为面子,她死得悄然无息。她就像冰雪总无法承受阳光的爱,只有让自己融化了。
林黛玉,一个被面子束缚的女子。
衢州市菁才中学初一:吴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