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哪年登基?

问答/462℃/2024-03-06 16:03:42

优质解答:

公元前140年登基

西汉武帝刘彻

在汉朝除了高祖刘邦,最有名的就是武帝刘彻了.但就成就而言,武帝又超过了刘邦.西汉在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少年皇帝的雄心

金屋藏娇

武帝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就是汉景帝刘启,碰巧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等他出生时就已经是皇子了.武帝的母亲是王美人,美人是嫔妃的一种等级.后来传说在武帝母亲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听说了,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

但刘彻的母亲因为不是皇后,所以她生的儿子按照封建时期的规定不能继承皇位,不过,后来他终于如愿地当上了太子,最终登上了皇位.

在武帝四岁时,景帝封他为胶东王,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刘荣.后来,武帝的命运转折靠了景帝的姐姐长公主的帮助.长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开始长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太子刘荣,将来太子一即位,女儿就是皇后了.但是太子的母亲栗姬却不领情,这使长公主非常生气,从此与栗姬作对.这使武帝成了获利的"渔翁".

长公主将目光转向了平时也很喜欢的武帝,但武帝的父亲景帝不太支持.长公主便想办法促成了此事:有一次,她在景帝的面前故意问武帝愿不愿意要阿娇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欢阿娇,见姑姑问,便很大方地说:"以后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要亲自建造一栋金屋子送给她."父亲景帝见武帝和阿娇也很般配,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时来运转做太子

长公主并不是一般的公主,他在景帝时也算得上是个很有地位的人物,她对景帝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她的极力策划和帮助,加上武帝自己的表现,景帝最终选择了武帝这个才华出众的儿子做了太子,同时,武帝的母亲王美人也被升为皇后.此时的武帝刚刚七岁.

武帝做了太子后,更加勤奋学习,景帝还给他请了很有学识的卫绾做他的老师.武帝的学习范围很广,包括了骑马、射箭和经学与文学.

改革受阻

到了公元前140年,十六岁的汉武帝正式继承了皇位,他雄心勃勃地想将文景之治的盛世继续下去,但在初期却遇到了阻力.这主要是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即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皇后.从她做皇后到这时,已经有了四十年,本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是庞大.按照规定,分封的一些王与侯都要到各地自己的封地去,但窦氏的亲属们都不愿意到那些边远的地方去,都留在京城.互相勾结,违法乱纪的事经常发生.对于窦氏来说,她和武帝的治国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

窦氏喜欢的还是在汉朝初年很盛行的黄老思想,即远古的黄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这是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国思想,这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但到了武帝时期,因为分封的诸侯王们对抗中央,所以迫切要求加强中央的权利来压制地方势力.这是武帝和窦氏太皇太后的思想分歧.

武帝即位后便开始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权,如让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同时,许多的儒生也被他重用.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武帝还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当时叫做"贤良方正".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这次推荐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见他,探询治国的良策.董仲舒便将自己的一整套经过发展的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武帝听,武帝非常赞赏.

但武帝此时还没有力量和自己的奶奶窦氏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赵绾提出窦氏不应在干涉朝政时,惹恼了窦氏.窦氏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罢免,有的大臣被逼死狱中.然后,窦氏宠信的人接替了这些重要职位,听从窦氏的命令.这对武帝是一个打击,但武帝有年龄的优势,他没有从此消沉,而是养精蓄锐,等待着时机.

四年之后,即公元前135年,窦氏去世,时机终于来了,武帝马上将窦氏的人一律罢免,将田蚡重新重用,做了丞相.治国思想也采用了儒家的主张,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融进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家的学说.其他有宣扬君利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再用刑罚来,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武帝的骄人政绩

汉武帝的政绩主要包括了加强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改革,以及经济制度和对外关系.

加强中央集权

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汉武帝做了很多工作.

当时的丞相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实权很大,所以皇帝有时就不如丞相的权力大,这是皇帝们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武帝即位后,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是削弱相权.

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还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而现在他们基本上都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同时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公元前124年,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措施就是颁布了《推恩令》.在高祖刘邦时期,曾经封了很多刘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后来这些同姓王的后裔却横行乡里,对抗中央,不肯听从中央的命令.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就颁布了这项命令,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力,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个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即"以六条问事":一是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而且恃强凌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三是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草菅人命,随意赏罚,被百姓所嫉恨;四是选拔任命官吏,排斥贤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五是郡守的子弟们仗势欺人,郡守也为子弟向下属求情,使下属枉法办事;六是郡守不忠于皇帝,而是和地方的豪强们勾结,搞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利益.

刺史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强们相互勾结、对抗中央,重蹈原来同姓王犯上作乱的局面出现.同时,刺史也要负责向中央推荐认为较好的官吏,对于政绩不好的还可以罢免.

刺史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还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就"刺史"名字本身来说,其实它已经具备了这种特点."刺"即是刺举,也就是侦视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官僚制度改革

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官吏的选拔制度改革来实现的.当时还没有隋唐时期以后的科举制度,主要是推荐制,即察举制.但原来的并不理想,推荐的人亲属占了绝大部分,贤才却不多.这对于急需人才治理国家的武帝来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武帝在继续推行汉初的察举制的同时,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武帝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

武帝命令郡守向中央推荐贤才,否则就以不举孝廉罪处罚.同时允许官吏和百姓上书评议政事.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

武帝又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设立了"太学",成为封建官吏的培养文官的学校.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所国家设立的大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讲课内容,学生是国家选拔的杰出青年和各地郡国推荐的青年.在太学学习一年之后,再通过考试的,依照成绩分等级来任命做官.从此,儒士们开始大量地进入政权体系.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民间的封建思想意识逐步建立巩固.到宋代,特别是在明朝和清朝时,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峰,封建枷锁对人民特别是对妇女的压迫也到了顶峰.

经济制度和对外关系

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在加强经济管理权力、打击商人的同时也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

首先,武帝将有巨大利益的盐、铁、酒这些有关百姓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商品的专卖权收归中央,从煮制、冶炼、酿造直到销售,都由国家来负责经营,并制定了法令来严格限制私人的经营.

盐铁的专营起因于战争.当时,由于对外战争较多,国家财政比较困难,但是那些富有的商人们并不想对国家做些贡献,而且其富有的程度使他们有了和郡县及国家对抗的力量.最后,武帝听从了经济学家桑弘羊的建议,将这些都收归国家来经营,一是打击了商人势力,同时国家的收入也会大幅度地增加.

第二,是推行均输令和平准令.这是武帝时期封建国家运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市场、调剂物价的重要措施.平准就是由中央大司农的属官平准令来负责京城和其他大城市的物价平抑工作.在丰收的季节,因为粮食价格比较低,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由国家以高价来收购,等到第二年粮食贵时,再由国家平价卖出,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这使大商人们失去了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机会,同时也稳定了国家的.

第三,是推行告缗令.公元前119年,武帝推行"算缗",这是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规定商人们都要向官府申报自己的财产数,然后根据财产征税,每二千钱征收一算,即一百二十钱.但商人们为了少交或者不交,就隐瞒不报或者少报.所以,在公元前114年,武帝又下令实行"告缗令",即鼓励人们告发不遵守"算缗"的人.告发的人可以得到被告发商人财产的一半作为奖励.命令一下,全国的商人遭到了沉重打击,中等以上的商人基本上都破产了.

武帝的这种抑商政策虽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但严重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积极性,使当时的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在武帝时期,还有其他的抑商措施,如商人不能坐车,不能穿丝绸衣服,不能携带武器,他的后代也不能做官.这种歧视商人的思想影响到了后来的封建各个朝代,一直到现在,这种思想还没有完全消除.

在武帝时期,对外关系以及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最有名的就是对匈奴的战争,武帝不断地派遣兵将打击匈奴,将匈奴往北驱赶,使之不再对汉族地区产生威胁.这使北方的局势基本稳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还有,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的一些国家夹击匈奴,最终确立了汉朝对西域诸国的宗主地位,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武帝还使现在的新疆和甘肃地区纳入了的版图范围.当时东北方向的版图则扩展到了现在辽东半岛和鸭绿江和浑江一带.

晚年的错误和悔过

汉武帝虽然政绩突出,但他也很奢侈,宫殿、苑囿建了很多,对外国的使者和来汉贸易的商人也摆大国的架子,任意赏赐.此外,武帝和秦始皇一样也喜欢巡游,而且次数也有十几次之多,公元前110年那次巡游里程达到了一万八千里:从长安出发,先到北面阅兵,再南下到了中岳嵩山,然后向东巡游海边,接着到泰山封禅,又沿海岸往北到了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此后向西经过九原(现在内蒙古包头)再回到长安.

这次巡游里程和花费都超过了秦始皇,在武帝刚即位时,由于有文景之治的基础,国家还很富足,但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国库已经快要空虚了.

武帝年老之后,和秦始皇一样也想长生不老,相信鬼神,相信仙药.这使他在晚年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主要是方士栾大之祸和江充的"巫蛊"之祸.

在公元前112年,一个叫栾大的方士到了长安,胡说自己经常在海上来往,见到过仙人,也找到了长生不老药.一直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轻易地就上了当,封他做将军,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嫁他.武帝还给他刻了一枚玉做的印信,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用玉来做印,叫做玉玺,其他人如果敢私刻玉玺,就是犯上作乱的大罪.武帝给栾大玉印,可见对他的重视和迷信.但在公元前110年,栾大骗局被揭露后,武帝便怒斩了栾大.不过,武帝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接着派人到海上寻找神仙、求取仙药,想着长生不老.

至于江充的"巫蛊"之祸,给武帝的打击就更大了.晚年的武帝因为经常有病,所以疑心很重.有次他梦见有几千个木头人打他,醒来后就又病了.他不是吃药调养,而是说大臣和百姓诅咒了他,他才得的病.于是,他命江充到各地去调查此事,江充趁机打击异己,先后使几万人死于非命,这些人中有丞相和武帝的两个女儿.

此后,又有人揭发太子的宫中有诅咒武帝的木偶人,这逼得太子假造圣旨捕杀江充,同时派兵抢占长安的许多官署,想处死江充.武帝听说后不由大怒,命令丞相刘屈氂(音毛,同牦)领兵抓捕太子.双方的在长安激战几日,太子最后自杀,卫皇后也自杀了.

第二年,武帝查清太子是被诬陷的,于是给太子.但后来丞相刘屈氂和将军李广利竟也被诬陷巫蛊活动来诅咒武帝,结果刘屈氂也被杀死,李广利则投降了匈奴,所带的七万全部丧失.这对于常胜匈奴的武帝来说打击无疑是很大的.最后,武帝终于查清楚所谓的"巫蛊"之祸都是江充一手制造的,武帝盛怒之下诛杀了江充的全家.

晚年的武帝还算清醒,受到很多假的东西欺骗后,逐渐有所醒悟.在公元前89年,他最后一次巡游时,在山东的海边等了十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的影子,失望地往回走时,在钜定县(现在山东广饶县北)经过时,看到在地里忙春耕的农民,甚是感动,竟亲自到地里去和农民一块耕作.在路过泰山时,他在泰山的明堂向天神和大臣们检讨自己的过错.时间不长,他应大臣的请求,将所有的方士都赶走了.后来,武帝又下了罪己诏.此后,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与民休息,任用有为的大臣,两年之后,政治和经济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汉朝又恢复了活力,这为武帝的儿子昭帝和曾孙宣帝时期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几个辅佐大臣后,第二天便命归西去.汉武帝的陵墓叫做茂陵,在现在西安附近.

我来回答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作文乐园 Inc.
Www.8212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品牌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