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何许人也?两千多年前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乃广义上的“师”。然在今天,所谓的师狭隘上指: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师,对你我来说,相信是再熟悉不过的字眼。然而不过就是这个字,现在真的值得我们再理解一番。
一张张猴子屁股似的脸,拼着一根根竖起的躯干,奔跑在祥云之下,这便是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前下课的一幕。接着,铃声响起。忽然间,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男子进入了我的视线。意外的一幕发生了,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男子冰冻着的脸与之先前文雅的气质形成巨大的反差,瞬间爆裂开来,接着咆哮的话语如子弹般扫射过来,击中每个焦炭似的眼孔,喷出几滴泪花,他说:“我抛弃了孩子,抛弃了家,来到这里,为了什么!就算跪下来!我也求你们听话。” 我愣了一下,说话的是谁?谁会说这样的话?
胡忠便是镜头中的主人公,四川省福利学校的一名老师,。农村生活条件非常之差,想必是大多数老师都不愿意来教书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他却能抛开这些,毅然来到这驻教长达12年之久,他为什么能做到这点?理由很简单:“我的到来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变的更好,我也就想通了。”人们说他敬业奉献,在我看来这几笔横折竖钩顶多不过是被他踩在脚底的拖鞋。
讲到这,我不由想起李白“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的求师之渴望,西游记中孙悟空孤舟渡海的求师之艰难。刘备三顾茅庐之敬重,曹操忘履迎许攸之诚心,而镜中师生角色几乎与之颠倒,我想这事倘若发生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或是唐朝,人们会说他是傻子吗?至少我会!
2012感动中国,本是该用轻柔内藏着温暖或是执着的笔来叙述。但人性的触动引起我理性的共振。韩寒杯中的世界,伴着师的学校生活,是其不愿提笔的煎熬的历史。对此,我 颇有所感,在我看来国人的大多数老师仿佛是一捆捆缰绳,栓住的仅是你的肉体。原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倡导“兼容并包”,融西方自由主义,讲“大爱”于学术与教育。21世纪老鼠都会遇到机器猫,灵魂的飞跃,使之望尘莫及,思想的奔腾,你栓得住吗?抬头望的不一定是黑板,犯错要的不一定是检讨。但就这或许比让狗听懂熊话还难!
回头看看,今天的胡忠绝不属于前者。一个人独苦也罢,但他却把老婆和孩子都给带了过来。这就是所谓的“同甘共苦”?不,是心心相连。是爱的青莲撑起汇聚了的水珠闪耀在阳光轻抚下的笑容。记者问胡忠的女儿:“你妈妈为什么要求你在学校时叫她老师,而不直接叫她妈妈?”女孩回答到:“他们都是孤儿,因为我叫妈妈,他们就会很伤心。”刀伤总是借着疤痕来隐匿,然正是胡忠夫妇一些细心之处,不难看出对学生们的真爱,对心灵的包裹。虽不得“广厦千万间”,但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与之相比,那便倘然理解前者笔下无魂,红墨无情的丑态。
胡忠赤诚之心,万里飘香。中国地大,横竖不过数千米,安能不闻焉?“师”一字,鄙人不才,不敢妄论。今笔墨所流仅因有感于这冰雪的王爵,末世的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