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勾起人缕缕情思的,莫过于那袅袅的炊烟了。饥肠辘辘的行路人,青山碧水掩映下的古朴小屋。那样合乎时宜地升起袅袅的炊烟来,弥漫,氤氲,像伊人柔柔的丝巾,轻拂行路人躁动不安的心房。
在那童话般的小屋里面,该是一个水灵灵的小姑娘,眉眼含笑间,道是无情却有情;抑或是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慈眉善目的。不管怎样,一定得沾上一点童话般的迷离色彩。
行路人边走边想,那也许是一位老母亲,煮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正倚在门槛边,翘首以盼望儿子归来罢!那也是的,他一个游子,多年漂泊在外,每见炊烟,总不由得想起慈母的目光。
行路人走的路多,见识也广,尤使其倍感亲切的就是那袅袅炊烟。他总弄不明白——陶渊明被尊为田园诗鼻祖,可他诗里却无一处写到炊烟。没有炊烟,那还算得上是过田园生活么?他想不通。
门开了,不是小姑娘和老者,也没有迎接儿子的母亲。不过是一对中年夫妇,女人枣红的脸,一口白白的糯米牙。男人矮小敦实,憨厚地笑着。行路人感到有些失望。
女人麻利地系上围裙,架起炉灶,在火光中忙碌起来。等饭的过程中,他就和这家男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起来。女人在一旁听着,唏嘘着独自行路的艰难。
饭好了,女人却拿起抹布,仔仔细细地擦着灶台。直到满意了,才把饭菜盛上来,没有桌子,就挨着灶台吃饭。行路人感到很不习惯,女人两手绞在一起,歉疚地笑笑说:“山旮旯里邋遢,比不上你们城里哟。“
他饿极了,只顾狼吞虎咽,用绵软香甜的米饭来安抚饥肠辘辘的胃,几碗饭下肚,齿颊留香。
行路人搁下一百块钱,放在碗底下,也没有跟这家人告别,便头也不回地上路了。
未出门几步,这家男人便追了上来,硬要把钱塞还给他。女人仍旧笑着:“没有什么好的待您,几碗米饭而已,哪能要钱哦!
他感到行囊里沉甸甸的,打开一看,是满满的桃子,像一个个胖娃娃,正咧开嘴对他笑哩。男人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自家种的,今年桃子丰收,带几个路上吃吧。”
行路人思忖良久,终于把钱收了回去,道了谢,默然不语地身离开。走了许久,回过头去,仍见那袅袅炊烟,像深黛的丝巾,朦胧在这青山碧水里头……
(作者系安徽省宿松县实验中学学生 指导老师: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