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母校门口,等着曾经的同学。学校的墙已经翻新了一遍,是从头到尾刷过崭新颜色的那种。完全看不出它的历史风尘,连那扇又高又重的铁门也散发着浓重的新漆味。乍看上去,像是刚建成的新校。
犹记得很多次,捧着微烫的早点,在寒风中,哆嗦着等校门打开。还不忘低头看看红领巾有没有戴着。明明是检查过好几遍的事,还是惶恐红领巾凭空消失了。身旁那个金光闪闪的校名,比我高了一截,仰头看看,初冬的阳光照得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几乎晃花了我的眼。
抚着那唯一没动的金字,阳光只打在了我的背上,无法照到眼里。我一低头,便将金字埋在了阴影里。我捧着温热的茶杯,不断搓着手。周围三三两两也有不同届的毕业生,也有熟悉的面孔,只是他的个子长得很快,我便不敢认了。
这一切,与若干年前的一切如此相似。只是,地方还是这个地方,人却变了。就连校门边那棵老梧桐,也似乎是变了个样。虬蚺的老枝丫上,梧桐叶稀稀疏疏的,比往年少了不少。倒是那树下,厚厚地积了一层枯叶。风一吹,便散了,树叶飘零,又有不知多少的梧桐叶随风而下。
这样熟悉的画面,却不断的变幻着。与那脑海中翻滚着的重叠,只是终究,此时非彼时。
我和老同学们聚会着。差不多全班都来了。“吱”的一声,门开了。是四年级时走了的同学,与我们做了四年同窗。这三年未见,此时走来与我们打个照面,只微笑着挥挥手。我说了声“你好”,算是打了招呼,接着便请他坐下了。
“你在什么学校啊?”
“新北郊。”
“你最近怎么样?”
“一般啊……”
无比生硬的对话,夹杂着显而易见的陌生的气息。小学时的好友,也不过如此。哪还有当初一下课就聚在一起的默契。两年的时光,忙着学业,忙着中学的友谊,没有谁想起通一个电话给小学同学。
相比有幸考到一起的同学,却热络了许多。
“你昨天推荐的那栋建筑很不错。”
“我就说吧。我的审美水平不会低。”
“是啊,我也看过了。到处充斥着拉脱维亚新艺术主义。”
记得这三人小学时也不算朋友,现在却聚在一起谈论起了建筑,不复小学时探讨的幼稚话题。
而我,仿佛是这一组组好友中的局外人,一种说不出的尴尬渐渐从心间蔓延到四肢百骸,使我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眼前的人依旧是当初的人。只是,那一群人散了重组,重组了又散了。心境不同,关系也不似当初了,那么这也只是与过去相似而已罢,永远不是过去,也回不到过去。
手机铃响,母亲催我回家。我提前退席。
坐在公交车上,景物飞速后退。那些一闪而过的风景,错过了便是错过了,渐渐消失在视线之外,却怎么也无法停下来。哪怕有一天回到这里,也永远不是过去的那个。因为已经,物是人非。
就如同那些过去,无法停驻,也无法倒退。
原来那些所谓的回到过去,不过是个假象。人是这人,地是这地,时间却不是这时间了。那终归是有东西变了的,终归与过去不一样,终归回不到过去。
当面前横亘了一条名曰时间的巨河时,自己原来是那么的身不由己。无法驻足,无法逆,只能不休止地向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