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成功地完成了一项解剖。
那是一次生物小组活动。老师事先通知我们要解剖青蛙,我怀着好奇心来到实验室。原以为解剖对象是一具经福尔马林凊过的青蛙尸体,谁知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蹦乱跳、呱呱叫的蟾蜍!我不由一阵恶心,好奇心化为恐惧。其他同学也神色紧张,一个个瞪着眼睛。
老师来了。我们不约而同地向她投去求助的目光。可她却要我们自己动手,并声明胆小者可以打道回府。我不禁暗暗叫苦,可就这么走了又不甘心。几个胆大的同学已经抓起蟾蜍了,我只得硬这头皮,仗着胆子抓了只较小的,死死拽住它的后肢,向老师领了蜡板。
活生生的蟾蜍在我手中蠕动,又粘又冷的皮令我直冒冷汗,可又不得不进行下一步:处死。
我把半合着眼似乎昏迷的蟾蜍放在蜡板上,用大头针钉它前肢时,它又活动了。下我一跳,针掉在桌子上。我只好用剪子压住它,再用针钉住它的四肢。我轻轻握住解剖剪,从蟾蜍下腹的泄殖腔孔入剪,把腹部皮肤剪开,再用镊子夹起,露出粉色的肌肉,我握定解剖剪划下去,它腹部一分为二,血渗出来,盖住了细腻的肌理。沿着张开的刀口,我紧握剪刀缓缓下压,切入,横割,打开了体腔。对于蟾蜍内部结构,我早已了然于心。此刻对着有生命的实体,既熟悉又陌生。我凑近观察它的心脏,看心肌如何收张;看胃里有没有食物,肝脏是什么形状。我先取下它的肝,然后是胆、肠。我用剪刀挑开它的胃,里面是空的,可能是因为它冬眠刚醒还没有进食。
它的心脏只有黄豆大小,被取下后还在扑扑跳动,可持续24小时。整个解剖过程中,我小心翼翼。每当解剖一个器官,脑海里就会出现书上介绍的结构特点和与之相邻组织的关系状况。最后是肺,两栖类动物内脏中最具有特点的器官。像一个小气球,布满了毛细血管。我用镊子一夹,它就破碎了,缩成一团。
时间过得真快,当我把一只完整的蟾蜍分解成一堆零散器官时,已用了一个小时,浑身出了一层细汗。下课后,大家还说这次实验很有收获,既锻炼了胆量,又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两栖类动物的了解。
这次解剖改变了我对蟾蜍的看法,它不再是令人害怕、恶心的丑陋动物,它是对人类有贡献的一个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