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寒光闪过,刹那间庭阶浸染了满目殷红。那魁梧伟岸的身躯倒下了,只有那如炬的双目仍炯炯不瞑……
就在刚才,伍子胥再次进言于吴王夫差,但这一次,竟成为最后的一次忠谏。
每日里,吴王夫差和西施流连于姑苏台上,遥望三江,回眸一笑,早已让君王心魂摇荡。丝竹声中,西施缓移莲步,衣袂飘飘,更让夫差沉醉忘返。目睹着社稷渐衰,万姓嗷嗷,身为国相,子胥怎能不以忠言而谏君王?无奈佞臣伯邳终日以甜言蛊惑君王,报国无门,虽为丈八男儿,此时子胥却泪湿襟袖。与此同时,三千越甲,正在悄悄地窥探吴国的疆土。
就在吴王凯旋归来的那日,姑苏台上,笙歌盈耳,西施笑靥如花,子胥却不禁伏地长恸。他深知国之不日即灭,但国亡岂能身存而殆国相之职?三世之臣,值此国家危亡之秋,焉可贪生而视国难若无睹?虽言辞至切,但吴王最终赐他的却是一柄“属镂”之剑。接剑在手,子胥昂首望天,一声长长的叹息。片刻的沉寂过后,他留言于旁人:“死后愿以头颅置于城门之上,以观越兵入吴。”言讫而绝。
越兵入吴的当晚,风雨大作,飞沙走石,越兵仰望城门之上,那目光如炬,俨如生时,令人不寒而栗。人说那是子胥死后忠魂不泯,故作风雨沙石以退吴兵。从此,也就有了“头悬国门”这个成语。
钱塘大潮至今不衰,激荡的浪涛中,记载着吴国忠臣子胥的一片丹心,留与后人去品读与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