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源山

四年级/记叙文/1391字/404℃/2025-04-30 13:47

总评:这是一篇游记,作者采用移位换景的写法,注意到了层层推进,让清源山之美在读者眼前不断变幻。总体来看,描写比较生动,使读者得以身临其境地跟随作者游览了清源山。美中不足是描写缺乏了重点,泛泛而谈,使读者难以对重点景点有较深的印象。

点评人:吴晓婷(小学高级教师)

国庆期间的一天,我和李晶文跟随着妈妈来到清源山游一回。清源山不愧是泉州的一朵花,她的美,装扮着泉州,(、)点缀着泉州(刺桐城)!

来到山脚下,我觉得这清源山的线条好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对清源山景色的整体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得以跟随作者的笔触进入清源山,但这段承上启下稍显单薄,可考虑直接并入上一段。)

看(来)到老君岩,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它那灰白的长须垂到膝上,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目光炯炯,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使我不由低吟起老子《道德经》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既然“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那么何为“敬佩”、“敬佩”什么?是因为“老君”的相貌还是因为《道德经》而触动“敬佩”之情?倘若是借诗句来突出“老君岩”,那么此处是否应该重点写出来?)

沿着弯曲的小路走着,两旁的大树刚劲挺拔,一些老树的根在地上隐约可见,还有一些老树的树干扭来扭去,好像许多老人正在跳迪斯科。(除了形态各异的老树外,)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一个正在睡觉的小娃娃,有的像一只小狗,有的像一只小船……在我们旁边走着的人们,有的边走边闲谈着,有的柱着登山杖专心地登山,有的时而停下来拍几张照片,有的正在进行登山比赛。 (既体现了清源山中沿路的景色,又体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石阶越来越陡峭,我只好扶着石壁走,当我来到山顶时,已经“呼哧呼哧”地喘着大气了。我扶着护拦杆眺望刺桐城,那西湖公园的湖水上正如杨万里赞美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高楼耸立,胡同小巷在大楼之间穿梭交错,显现出泉州这几年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清源山峰顶之高,利用“山顶”拉长了描写的焦距,使读者仿佛由近及远地眺望泉州。要交代清楚到了哪里或是从哪里开始的“石阶越来越陡峭

顺着路标的指引,我们来到虎乳泉。我拿着喝完雪碧的空瓶子又摘了一片竹叶,小心翼翼地沿着斜坡往下走。来到接山泉处,我把竹叶放在流水口,那一小股山泉顺着细的竹叶流淌下来,我连忙用瓶子接住。接完后,我从斜坡上下来,喝上一口,啊!真是甘甜可口,沁人心脾比吃一个冰淇淋还顶用。 (要写出“虎乳泉”的景色。)

虎乳泉下面就是天湖。天湖湖水清澈见底,微见吹过湖面,水波荡漾,白云与湖面荡漾的波澜好像连成(了)一片。我捡起一块小石子,投进水中,响起“扑通”的清脆响声。(湖边的)花草树木和山峰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陶醉。杨柳那细长枝条,轻轻抚摸着湖面,就像母亲抚摸着孩子一样。(这时,)太阳已经偏西了,天湖湖面正如白居易笔下写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描写由静至动,动静结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词引用恰当。本段描写的是景色,因此“我捡起一块小石子,投进水中,响起“扑通”的清脆响声。”这句应该删去。)

天色渐晚,我们决定下山。秋风一路为我们送行…… (结尾稍显无力,对前文的总结不够,且如果能趁前文描写之势引申出“河山壮丽”之类的主题,便能使本文的立意上升一个层次。)

  标签:
<上一页1下一页>

图文

MORE+
  • 四年级|记叙文操场上的笑声

    每次玩丢手帕的游戏,我都玩得很高兴。那天,我们又到操场上玩丢手帕。大家先围成一个圆圈儿,然后请小林先...

  • 高中|其它知足方能常乐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

  • 初一|其它支离破碎

    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写日记,写了我14年的所有委屈与伤心。我是一个不漂亮的女孩,并且身上有缺陷。成绩也...

  • 初三|其它暗夜鸣奏曲

    悄悄地倾听虫儿的歌谣是在歌唱又像是在诉说无尽的忧伤草儿也随着声音在舞蹈很努力的舞着忽地演奏会停止了所...

  • 初三|记叙文小王子

    从前,有一个富有的国王,他的膝下有两个儿子,有一天他感到自己要去世了,留给谁王位呢?于是他想到了一道...

  • 四年级|记叙文难忘的漓江之旅

    今年暑假,我去游了漓江,在桂林我哪里都去过但唯独没去过美丽的漓江,在哪里我终于知道了漓江的美。下面我...

  • 推荐

    MORE+
    Copyright © 作文乐园 Inc.
    Www.8212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品牌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