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国宇航局按计划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了“深度撞击号”。7月4日,“深度撞击号”所携带的探测“飞弹”将与“坦普尔1号”彗星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相撞。
“深度撞击号”由飞越舱和自引导彗星撞击器两部分组成,前者体积相当于一辆轿车,而执行撞击任务的撞击器只有茶几大小。如果一切顺利,这个重达363公斤的“铜质飞弹”将在7月4日穿越“坦普尔1号”的彗尾、彗发,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直接命中直径6公里的彗星彗核。美国宇航局发射主管奥马尔·贝兹信心十足地表示:“7月4日,‘深度撞击号’一定能到达预定的目的地。”
科学家导演这出“太空大片”的目的有二。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寻觅和研究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的冰冻残留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际接触并深入探索彗星的空间计划。“坦普尔1号”是由冰、石组成的彗星,约14.4公里长,4.8公里宽。每隔5.5年,它就要进入太阳系的轨道飞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其内部结构完全一无所知。碰撞前,“深度撞击号”的撞击器将在最近的距离(根据彗星表面尘埃的厚度来定,可能是在离彗星20到300公里之间),拍下有史以来第一张“坦普尔1号”彗核照片;“深度撞击号”所携带的最先进的多分辨率成像设备、红外线光谱分析仪以及光学导航器等装置,将在距彗星约500公里处的地方进行观测。
第二个目的,是为地球可能遭遇小天体撞击的危险尽可能积累一些研究数据,以便将来能“守为攻”。科学家认为,小行星对地球的冲撞,可能将在几百年后发生,对于地球来说,属于潜在的危险。天文学家称,小行星与地球近距离接触每1至2年就会发生一次,只是人类没有观测到年3月19日,一颗直径30米的小行星在南大西洋上空约4.3万公里处“疾驰而过”,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距离最近的“地星接触”。不过,这次撞击只是为了探测,并不会摧毁彗星或使彗星偏离其运行轨道进而撞击地球。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深度撞击”探测计划科学家唐·约曼斯说:“‘深度撞击’计划就好比让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67客机,完全不会影响彗星本身的运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