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神秘、美丽的代名词,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它折服,流下了千古传颂的诗文,为我国漫长的五千年文化卷上增添了一扉不朽的图画。
在古代,虽然人们对月球的了解甚少,但他们还是根据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缤纷的月文化,让它们流传至今。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了对月光的赞美,而下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把月亮与思乡情连在了一起,所以又有“十五的月儿圆,家家都团圆”的说法。而同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则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无限遐想和对月球神秘面纱后的一种向往。更吸引人的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这一篇优美的词,称为“月”诗中的典范那是在适合不过的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感人肺腑。
月亮是众多文学作品中的主要题材,在对对联中更是比比皆是,“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等都直接利用月亮给人的朦胧之感,述解了游子在外的思乡之苦。而“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等则形象的描写了月亮给人的美丽。
在诗人的眼中,月亮是夜空中一颗美丽高贵的钻石,在天文学家的眼里,月球是宇宙中一块尚未探索的处女地。时至今日,人们虽然已经从登月的影像中看到了月球表面那凹凸不平的土地,但却依然喜爱关于月亮的文学作品——让新一代的我们来续写这扉不朽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