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一位丞相,让周瑜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
让司马徽评价“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让刘备把自己比作是“如鱼得水”,让司马懿佩服地说“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他就是———诸葛亮。
如果说曹操是大奸大恶的权臣典型,刘备是“仁君”典型,关羽是忠义的化身,那么诸葛亮则是智者的化身,“贤相”的典型。草船借箭的成功,是因为掌握了长江冬季气候的变化;火烧博望坡,则是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的自然特点;六出祁山使用了木牛流马,则是在战争中运用了科技发明的成果;空城计的成功,则是利用了司马懿多疑的心理特征。诸葛亮比起曹操、刘备、关羽来,似乎更有民间传说的色彩。
由于失街亭一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因“情”不想杀但不得不杀而哭。因“才”不想杀但不得不杀而哭。痛惜、内疚、自责多种感受交织在一起,可谓百感交集。但是他是一个丞相,军有军法,眼看先帝终生瞩望的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伟业即将完成,可是因为失街亭而功亏一篑,岂不痛哉?
除了智者,诸葛亮也是“贤相”的典型。他尽心尽力地为刘备出谋划策。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当刘备走后,也还是一如既往对蜀国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耐心辅助阿斗,可阿斗竟然“乐不思蜀”,这让人感到惋惜。他手下的谋士主簿杨顒有一次曾经问孔明:“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最后,孔明北伐时病死在五丈原。一颗闪耀的明星就这样陨落了。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这就是三国时那位神机妙算的丞相,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指导老师:吕小妹